•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新”背景下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模式探究

柳玲玲
  
云升媒体号
2023年34期
甘肃省庄浪县第一中学

摘要:目前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学方式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可以全面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打好育人底色,落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议题式教学在现阶段教学中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重要阶段,鉴于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进行议题式教学价值分析,全面掌握其特点规律、内涵及意义,笔者积极开展议题式教学应用策略研究,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立德树人;探究

2021年甘肃省将实施“3+1+2”模式的新高考,秋季学期高一学生使用新教材,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2020年修订)》和配套课程标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大家认识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性,深知重任在肩,使命神圣。“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今天高擎新时代思想旗帜的思政课,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就在于要转换立德思路,转变树人方式。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随着《普通高中思政课程标准(2017版)》落地,在转换育人方式的大背景下,而创新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议题式教学模式价值分析

《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课可以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议题式教学“以真实生活情景当中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议题为抓手,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和主线,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上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1]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将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引领、活动型学科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素养评价机制进行有机结合,它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重价值导向,重新定义了思政课的育人方向,同时教学相长、教研相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议题式教学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议题式思政课模式构建的几点策略

(一)巧构合理情境,以情景展开议题,以情景承载议学

情景是开展议题式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巧设情境,可以将学科内容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情景中,旨在将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对接现实生活世界,正确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而内化学科知识的理解,外显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我们选择情景材料,可以从熟悉的家乡面貌变化入手,直观感受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通过分析家乡发展中仍有存在着“软肋”,折射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增强学生参与伟大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爱国情,实践报国行。

(二)以活动型学习方式,全面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将思政课界定为活动性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结构性设计,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课程内容与活动相互交融、互为作用的目的。“活动型”的课程更多地依靠讨论、交流、互相帮助的形式来进行。优秀的议题具有独特的“议”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运用和转化学科知识,从而使其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教师直接教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借助问题的解决培养和发展起来的。”[2]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讨论、辩论、合作撰写、演讲、商议、建议等,还可以包括志愿者服务、研学参观、社会调查、专题访谈等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例如,我们可以“强国有我”的演讲来表达中国信心,增强学生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及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三)通过设置议学任务,明确目标指向

议学任务是教学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纽带,借助生活化的生动真实的情景材料,形成总议题下的相关联的子议题系列或议学任务系列。在新课标核心素养框架内的议题式教学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需要完成描述与比较、解释与论证、预测与决策等具体的学科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完成理解、应用和迁移等学科素养层面的任务,从而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明确通过任务的开展,议题式“议”什么,怎么“议”,“议”的结果怎样。例如在必修一第四课第二框中,可以设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议题,分设三个子议题“实现中国梦,党如何成为领导者”“实现中国梦,国家如何成为组织者”“实现中国梦,青年如何成为弄潮儿”,通过议学任务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打好育人底色。

作为承载国家事权、彰显国家意志的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其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要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价值导向。政治认同关乎学生成长的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长篇大论说教、灌输式的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完善”一课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中,我们用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作为情景材料的语脉,通过见证、解读、续写“春天的故事”开展议题式课堂活动,合作续写既是对未来美好明天的展望,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思想政治”,“用议题写意识形态”,这样更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也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志从高远,勤勉笃行。

参考文献:

[1]杜洪兵,孔佳燕《教育教学研究》2020-6-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2.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4

课题题目:《“三新”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政治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GS[2022]GHBZX122

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三新"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政治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立项号:GS [2022]GHBZX122)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