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大学生群体的功利主义思维在高校教育中的表现与应对

韩晓旭 樊诚
  
新中媒体号
2023年26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250399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以及各国思想文化互相交融渗透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正在不断地滋长和扩散。高校教育中,功利主义思维会导致大学生往往会选择那些能够迅速获得回报或者能够快速积累财富的事情,而忽略了那些需要长期积累和发展的事情。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忽视自己所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无疑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现状

1.学习功利化

学习功利化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课程选择方面,学生过于注重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科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高、难度大,并且对学生的班级或专业排名、评奖评优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高,课堂出勤率也高,而对于选修课,则要看它是不是简单、好过,有些学生甚至将选修课程作为一种轻松的课程,仅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获得学分为目的。

学习功利化还表现在就业导向下的功利化。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单纯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实际出发,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这份工作能否为自己提供可观的收入,能否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否受到人们的尊重,并没有仔细地思考过他们所选的职业是否值得毕生去追求。

最后,还存在学习氛围不断功利化的现象。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例如在上课时不注意学习,不服从课程安排,随意逃课、旷课。从上课质量来看,大多数同学会坐在离讲台更远的地方,过程中有的同学沉迷于手机、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对老师的作业也没有兴趣,一遇考核,就死记硬背“抄袭”。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大学里各个科目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2.人际交往功利化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也存在功利化现象。许多同学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友观念,具有很强的交往目的,他们会挑选一些对自己有好处的老师或同学作为朋友,而那些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人,他们就会表现得冷淡,甚至拒绝与他们接触。这样的交友方式,无疑会削弱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部分同学为了达到自己的交往目的,用于维系人际关系的费用比例较大,造成超过其经济承受能力的额外花销。

3.生活观念功利化

首先,是消费观念的功利化。大多数0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自我意识强,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学生之间学习、生活和花销上的比较,追求虚荣和盲目攀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功利倾向。很多大学生月消费持续增长,个别学生月消费在六千以上甚至过万,很多人在电子产品、品牌服饰、追星等方面花费过多,但是在书籍、健康等提高自身发展方面没有投入。

其次是恋爱观念的功利化。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现实化的舆论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功利化明显,他们将恋爱和结婚视为一项投资,过分关心另一半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希望能够借助结婚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同时,双方交往过程中,只享受着他人给予的爱,将他人的情感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的,以自我为中心比例大。

二、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的成因

1.社会原因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辐射,在效益至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了主流思想。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认为,金钱是最有用的、最现实的,而精神和道德是次要的和抽象的,导致其为追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和金钱而不惜一切代价,在物质方面追求享乐,在心理方面唯我独尊。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理念的作用下,一些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已被西方一些功利、腐朽的观念所腐蚀,最终造成了自己的道德败坏和前途尽毁。

其次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官员腐败、弄虚作假、医患关系紧张等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这股不良风气延伸到高校,出现了考试作弊、恶性竞争、就业违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虚拟和匿名削弱了作假的道德风险,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对于正面积极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不足。

2.学校原因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多方原因导致我国一些高校的办学思想趋向功利主义,忽视了对“人”本质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把教育的重心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转移到了“传授学生一技之长”,主要表现为注重教学效果而忽视教学品质,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教学培养方面也存在功利化倾向。一是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主动输出少,无法与老师及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二是理论为主,结合实践较少,很多内容都是课堂为主,没有实践支撑;三是价值观念培养呈间歇性,遇到特定节日举办过场性活动,风头过去就结束。

3.个人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人际交往方面的迷茫,导致了大学生们处在一个充满了挑战的、变化不定的复杂环境中,当他们缺少正确的认知和指导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危机,容易受到打击、习惯逃避现实,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同时,还可以看到家庭的功利教育给予学生过高期望的现象。父母们花了大半生的经历、财力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上,希望能得到回报,这样的期待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对成果的渴望,而在目前这个充满着巨大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下,这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功利化。

三、防范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的对策

1.思想层面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缺失,也是导致当代青年社会中产生功利取向的根本因素。所以,要使高校大学生真正建立起一个好的价值观,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育,并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最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发扬集体主义”“兼顾效率与平等”等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教育、校园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高校学生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最后,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2.高校层面的落实

首先,高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交流、实践、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拓宽眼界、扩大知识储备,利用现代化媒介充实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同时,老师还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要提高高校师资素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能动性、主动性,加强自身修养,重视自身道德建设,要有自觉抵抗负面功利思维腐蚀的能力,弘扬正能量。

3.学生个人层面的完善

首先,要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掌握辨别社会思潮的方法,避免盲目跟从、盲目跟风。其次,要引导学生怀有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认识到任何事务、思想都有存在的道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要注重实践,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更好地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眼界,才能不断成长。最后,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时刻保持好奇心、进取心,与时俱进,认清形势、摆正位置、明确定位,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避免功利主义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