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流行语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承担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独特的社会价值,折射出当今语言环境的“新变”现状。幼儿时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其他领域的健康发展。深入探究网络流行语对幼儿园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对推动儿童语言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多元语言环境;幼儿语言发展;影响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下沉和发展,文化互融的语言环境已成客观态势,大众共同话语权建构下各种网络流行语滋生,年轻化、创造性强的流行语言逐渐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认知和选择。据有关数据显示,相较于大人和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学习和精神发展有其独特的节律,遭受的危害更为隐蔽和持久。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对幼儿园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积极阐释网络流行语与幼儿园儿童语言发展的本质关系,强调幼儿语言使用回归正轨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激发全社会重视健康语言环境的营造,进而引起各教育部门和幼儿园老师对幼儿语言健康发展的密切关注,更好地促进幼儿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
1. 网络流行语与幼儿语音发展
网络流行语与幼儿园儿童语言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通常是成人社交圈中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与幼儿园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一些区别,部分网络流行语与正确的读音差距较大,如果毫无阻碍地让学龄期幼童接受这些网络流行语,势必会对其语音系统构筑发展产生影响。
1.1幼儿语音发展简述
有研究表明,“1-6岁学前期是幼儿语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语音教育非常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语音模仿的可塑性逐渐变小,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语音的纠正就变得相当困难了。”幼儿园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模仿和学习周围的成人和同龄人来获取语言知识,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交环境中获得的语言输入往往是规范化和基础的语言表达方式,基本掌握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是四岁,发音错误点多集中在辅音上面。
1.2网络流行语与幼儿语音教育
由于幼儿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有些语音发音不清楚,有些音发不出来,都是正常现象,然而幼儿又最好模仿,语音的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对语音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可以根据环境提供的语音模式学习各种语音。试想,如果将幼儿长期置于一个充斥着错误读音的语音环境中,他们势必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习那些错误的发音,而如果不能在其幼儿可塑阶段时期改正错误的发音,一旦形成固定的发音习惯,就难以纠正,年龄越大,越难纠正。
我们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幼儿对错误网络流行语的接触,保持幼儿周围纯净正确的语音空间,这样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为将来更高级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注意网络流行语对幼儿身边语音环境的渗透,尤其是家长,更应以身作则,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流行语的频率,保证语音环境的纯洁性。
2.网络流行语与幼儿语汇学习
当今社会,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越来越低龄化,网络流行语正从语言思维、理解、运用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着极大影响。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言的一部分,首先以一种语汇的方式展现出来,因而对儿童语汇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最为直观的影响。
2.1特定时代的语言现象
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它的出现往往围绕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如2019年的网络热词“奥利给”,是被快手用户“双叶湖雷哥”的冬泳视频带火的,如今被人们当做一个语气词来使用,包含着加油、赞赏等感情。然而,网络流行语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近几年较为高级的网络流行语如“碳中和”、“觉醒年代”等语汇,是基于国家政策,时代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长久的生命力,更具学习价值,利于儿童获得政治文化熏陶,增加其词汇积累。而“芭比Q”、“拴Q”、“yyds”等网络流行语大都来自于对发音的魔改或玩梗,主要用于表达感情,非对应某一具体事件,没有深刻的内涵,几乎无法脱离网络环境,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容易对儿童造成不利影响,干扰其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造成思想的空泛虚无。
2.1网络流行语和儿童语汇学习的冲突与和解
当今社会上,语言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日常对话无法顺畅表达的儿童对于网络流行语却能脱口而出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幼儿园时期是孩子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而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儿童接触过多的网络流行语,容易对其语汇的积累表达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学前心理学表明,儿童掌握各类词的顺序是: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儿童对实词掌握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最后是数词。而部分网络流行语使得词语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芭比Q(了)”被当今网友用做“完蛋”、“糟糕”的意思,是形容词,而它本身属于外来词,是“Barbecue”、“户外烧烤”的意思,是名词,这种词性的转变就与儿童掌握各类词的顺序相冲突,不利于儿童语汇的学习。再比如网络热梗“如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祖名称,改为了偏义词,即“仿佛来了”的意思,这里的“如”成了虚词,而“来”才是实词,这种偏义词语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并且“如来”是专有名词,这种解释容易造成儿童对语汇含义的混淆。这两个词的网络化虽然是词义的一种延伸与扩张,但并不利于儿童的理解与学习,甚至对其语汇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掌握词的初期,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往往不准确,会出现“混淆”、“自造词”等情况,常把词的含义理解得过宽或过窄,因此幼儿园儿童对于语汇的学习还应从其最基本的含义学起,以顺应幼儿语言学习的天性。其次,网络流行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创新,其新颖性,趣味性和普适性,符合儿童求异与好奇的天性,但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会造成其分不清使用场合,成为“消极词汇”。再者,由于网络流行语简洁概括的特点,在幼儿积累词汇的关键期,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则会造成其词汇量积累不足,词汇表达能力下降等问题。所以,家长与老师应该合理引导,关注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培养,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鼓励他们多听多读汉语言传统经典,扎牢语言学习基础。
3.网络流行语与幼儿语义理解
语义在语言交际中,起到能否准确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语言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人与人交流的创新求变、省力省时也使得语言的语义变化、调整,幼儿园儿童在接收和处理庞杂的信息时,面临很大挑战。
3.1网络环境中的语义新变
语义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流息息相关,在语言系统中,相较于语音和语法,语义对交际要求反应更灵敏、变化更快。
近年网络流行语兴起,但大部分网络语都呈现出非理性倾向。例如,从语体色彩来看,网络流行语更多带有口语色彩,如“火钳刘明、爷青结”等;从感情色彩来看,“聪明”是褒义词,而网络用语中“大聪明”则带有贬义色彩,还有“佛系、内卷”等中性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从形象色彩来看,网络流行语拆解重组使语义更加生动具体,给人以一种形象感,例如网络热词“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红楼梦》与《水浒传》的梦幻联动,虽是网友的恶搞,但是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反差感,形象色彩浓重。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背后是复杂的大众情感的表达,体现了网民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从而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3.2网络流行语对幼儿语义理解的影响
语义的生成其必然是从思维中产生语言认知的过程,往往需要调动母语习成记忆或者是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判断而成。幼儿园儿童处于接收处理信息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处于懵懂阶段,往往对一个词或一句话的语义停留在第一印象。另外,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加快了语言发展的速度,语言的内涵更多被隐性建构,人类的思维藏匿在屏幕背后,很多人只是盲目地对新兴语言现象趋之若鹜,并不深究该语言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思维与语言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割裂”,语言内涵更加碎片化。比如,大部分儿童在接受“yyds”的辐射时,只知道铺天盖地地使用“yyds”,但却不理解其中含义,甚至不知道它是“永远的神”的缩写。”如果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把其中原委以及适用场合讲清楚,将大大降低网络流行语对幼儿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说“yyds”其实来自拼音的缩写,“永远的神”带有很强的夸赞意味,“永远”在时间上肯定了影响的深远,所以“yyds”多适用于称赞别人的场合。再者,家长和老师需要适时为孩子灌输汉语知识,让他们意识到,除了这些网络缩略词,汉语中还有更好的表达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认知能力,还能更好地促进其对传统汉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4.网络流行语与幼儿语法掌握
网络流行语言承载和反映着社会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极大冲击,部分颠覆了传统汉语的语义、语法,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语法常规等特殊现象,对幼儿语言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理性看待、接收网络流行语,避免幼儿语言使用不当,语法体系混乱等情况发生。
4.1网络流行语言的语法现象及特点
作为各民族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语法是记录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要素,也是幼儿语言及接收文化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网络流行语言大多以缩略的形式存在,缩略涉及到词法方面和句法方面。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多使用省略句,即在句子中对原有词组、从句进行删减、省略,例如“爷青回”、“社死”等。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多通过对已有语言材料的充分运用来创造新词,语言学中称之为“三字格缩略”法,“高大上”这个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缩略指涉“高端、大气、上档次”三方面。网络用语相较于现代汉语有着极大的随意性,语法灵活自由,构词取材随意,不注重语言、词语、句子间的规范与搭配,例如用“瑞思拜”表示“厉害”义,词语组合并无明显规律。再如固定句式“一整个爱住 ”中在“X"中可添加动词、名词等,表达强烈情感。这种结构轻形式而重意合,通过意义结合的可能性判断灵活组成新的短语,为网民的语言创作提供了便利,而这恰恰也不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4.2网络流行语对幼儿语言生成的影响
幼儿语言学习和接收能力有着局限性。网络流行语语言形式简单经济实用,通过省略、缩略、删减等方式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流与传达,相较于传统语言来说,它更适于幼儿在短时间内接收、理解和使用。其次,网络流行语语法灵活,形式多样,间接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结构系统。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言中语法不规范现象冲击了中国语言文化及语法体系,又不利于幼儿语言语法结构的建构。语序混乱,会让幼儿在需要学习过程中忘记规范语法。并且网络用语构句随意,语法存在歧义,可以是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也可以是状语后置等情况。如“忙啥呢你?” “今天高兴我”,“说啥了我?”等都是主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你忙啥呢?” “我今天高兴”和“我说啥了?”再如“我郁闷呢那天”,是把本应该前置的时间状语后置等等,这都是网络流行语言中存在的不规范语法现象给人们原有的语法体系及结构造成冲击的表现。幼儿缺少明晰的语法概念,早期的语法接受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势必会对幼儿学习语言及构建语言语法结构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语言“失范”,口语表达混乱的情况。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幼儿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契合儿童语言学习部分特点,但其作用于语音、语汇、语义、语法上的影响更为持久、隐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关注,合理评估流行语对儿童语言能力养成的利弊,进一步引导、规范幼儿语言学习,防范文化“失语”和语言使用技能“失范”等现象,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睿.网络词汇及表达式的语法化倾向一以“暴”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3(06).
[2] 李海平,郭慧敏.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7).
[3]管静.从符号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J]. 东南传播,2018(07).
[4] 王威.新时代网络流行语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22(26).
注:本文是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网络流行语对幼儿园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