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策略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考证史料的能力,是渗透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确认能力,使学生提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的感知,从而深刻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资料验证能力,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新思路、新方式、新观念进行教学,从而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资料验证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将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考证史料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围绕历史学科的科学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手段。历史的核心素质包括历史证据这一重要内容,它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所获得的历史资料,用可信的历史资料客观地看待和解释历史事件,从而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客观认识,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开展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感知历史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记忆,而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来源关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缺乏气氛,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其实,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历史现场,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要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史料教学。在史料教学中,以史料为基础创造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沉浸在历史中,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孤立于历史之外,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刚刚开始接触历史,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授历史资料可以增强他们的历史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要能力,然而,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史料的收集、鉴定、分析等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搜集和辨别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大脑能力。他们对史料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展示的部分史料,而是掌握了主动获取史料的方法。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需求恰当选择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相关,要努力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确保学生能够有效、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据此,把史料教学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选择史料,根据初中生对历史了解较少、基础较薄弱的现状,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契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尽量避免选择全是文言文材料的史料,这会增加学生阅读史料的难度,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二)在课堂上引入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历史资料,以相同的结构介绍历史资料,使学生在这些历史资料的指导下提高历史事件的可信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确认能力,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的目的。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课程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抗战期间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抗战期间的报纸、服饰等历史资料,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可信度,达到培养学生史料证实能力的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现史料
由于实物史料难以在历史课上呈现,不仅会阻碍史料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史料教学的效果。对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物历史资料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通过直观地阅读史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原始社会抽象、模糊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比如,在《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中,教师可借助图片史料为学生展现北京人复原头像,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北京猿人的面部特征,并由此辨别与现代人体貌的差别。除了图片史料外,视频史料给学生的代入感会更强,如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中国通史》这一纪录片,这一纪录片的第2集详细地对北京人进行讲解,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
(四)依托史料,基于问题,培养学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的时空观念
新、旧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十分注重强调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学生要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就必须在脑海中建立一定的时空架构,只有构建时空观念才能全方位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品评历史。历史相对于现在,较为遥远发生于过去,对初中生而言,大多数学生并不很了解历史,对历史的直观感受较肤浅。当我们在讲解《隋朝的统一和灭亡》这一单元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隋朝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为了把隋朝历史完整客观呈现给学生,教师首先可以将隋朝重要的发展历史以时间轴形式进行展示,随后设计些梯度性问题:隋朝在什么时候完成国家统一?统一之后如何治理国家,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何时灭亡,是如何走向灭亡的?这个时间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隋朝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五)融合史料,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将各类历史资料整合到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素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部分教材内容有限,过于理论化,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将情感史料融入教学中,不仅弥补了教材编排上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把握隐藏在史料中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内化于心。当教师在讲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节课时,本节课主体内容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延伸链接,可以将一国两制的指导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更清晰把握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策略;针对台独等不良分裂现象又是如何进行处理的?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发展国家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史料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史料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芯羽.以图探史 以图启思——图像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2(41):136-139.
[2]赵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1):24-25.
[3]褚燕雨.例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