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作者简介:熊吉芳(1997—),女,土家族,重庆市秀山县,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纲要:错失恐惧属于一种弥散性焦虑。以往研发现,错失恐惧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有很大的消极作用。探究大学生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错失恐惧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可针对这两方面的原因,结合其他治疗方式改善大学生的错失恐惧。
引言
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FoMO)一词最早由美国女作家 Annie Stamell于 2011 年在新闻报道中提出,她认为错失恐惧是一种普遍现象,即好奇他人的生活、不断地刷新社交网、错过和朋友一起做的事情会沮丧,并且这种心理存在于线下生活。Przybylski等人将错失恐惧定义为个体担忧错过他人的有益经历而出现的弥散性焦虑[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时常会因为害怕错过什么并处于焦虑之中[6]。大学生处于探究人生、了解社会、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时期,在生活中感悟到了人际交往的意义,对人际交往有强烈的愿望,一方面,社交媒体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增强了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导致了严重的错失恐惧。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严重的错失恐惧,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这形成了恶性循环[4-5]。目前关于错失恐惧的研究多与社交媒体成瘾、低头症等联系起来探讨其对人身心的影响。本研究尝试分析整理大学生错失恐惧的形成因素,并提出缓解错失恐惧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大学生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
1.1主观因素
1.1.1人格特质
柴唤友等人认为错失恐惧属于特质层面的消极情绪[6]。而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的大学生以社交媒体的使用为中介,对错失恐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7]。外向性人格的人喜欢人际交往,精力充沛、开朗且和颜悦色[8]。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时,产生错失焦虑的可能性就越大。高宜人性者对他人的态度展示出友善的、平和的、坦诚的、通情达理的、儒雅的等[9]。故推测高宜人性者为维系和他人的关系及利他行为的需求,常通过社交媒体和他人维系和促进关系[10]),而社交媒体的使用次数的增加,进一步引起了他们的错失恐惧。尽责性是一种可靠的、严谨的特质,个体追求成就目标时,展现出来的组织性[11]。尽责性正向预测错失恐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尽责性者为了有效达成目标,需要通过社交媒体刷新信息,这让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增多,错失恐惧也增加[12]。最后,情绪稳定性者,在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时,也能平淡应对,展现出其真实能力[13]。情绪稳定的人,使用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的频率高,故错失恐惧也较高[10]。
1.1.2 心理及其他需求
Przybylski等人发现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及与其满足相联系的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等可以负向预测错失恐惧[1]。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我调控依靠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关系需求的满足[2]。这为进一步探究错失恐惧做了理论基础,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来看,错失恐惧可解释成由于个体持久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出现的自我调节障碍。故个体心理需求是影响错失恐惧的重要因素[14]。个体生活满意度不高、正面情绪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挫败感和错失恐惧心理。并且,当个体不能从原来社会群里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时,就易出现角色焦虑,增加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以找到新的群体,与新的群体建立良好关系,而这将进一步引起错失恐惧[15]。
1.1.3建构自己的方式
基于自我建构理论,Dogan研究发现持有相互依赖自我建构的人比独立自我建构的人更容易经历错失恐惧,因为在相互依赖自我建构中,他人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重要作用[3]。持有相互依赖自我建构的个体由于对他人的好奇和担心自己与他人脱离,依赖于了解他人所经历的事,来填充自己的的心理。例如,在路上,看到学校里有学生围着某一地方,让人不知道中间是什么东西,相互依赖自我构建的个体更倾向于走近,一探究竟,如果不能走近了解,很容易产生错失恐惧。而独立自我建构的个体不会因为没有走近了解而产生错失恐惧。
1.2客观因素
1.2.1年龄
Przybylski 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年龄对错失恐惧有重要影响,且年轻人的错失恐惧水平较高[1]。也有研究指出个体社会比较的心理需求越强,出现错失恐惧的可能性则越大[16]。而大学生作为年经人处于对社会的探索时期,社会比较心理也是极容易出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错失恐惧。
1.2.2社交媒体
近几年有学者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和错失恐惧做了研究。张亚利等人实证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社交媒体成瘾程度对8个月后的错失恐惧程度有显著影响,一开始的错失恐惧程度对8个月后的社交媒体成瘾有预测作用,大学生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成瘾有交互作用[17]。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被各种信息冲击,对他人的生活及外界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恐惧感,增加了他们的错失恐惧[17]。也有研究指出错失恐惧对社交媒体成瘾有预测作用[14]。因此,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恐惧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关系,尽可能的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对策
2.1 自我层面:调整自我认知
根据情绪ABC理论,A作为情绪的诱发事件通过人对这一事件的信念、看法B,对情绪引起的结果C产生影响。结果C的不是由事件本身A引起,而是由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B引起[18]。错失恐惧属于焦虑亚类,焦虑认知模型指出处于焦虑中的人的负面信念会让他们对隐晦情形的理解受到影响[19],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也是由于不合理的认知所引起的。有错失恐惧的个体过于关注他人的成就,害怕错过与他人有关的消息,与他人脱离。如果我们改变错失恐惧者认为错过他人有关消息,就会与他人脱离的错误想法,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一时的错过他人的信息是正常的现象,不必焦虑。
2.2学校层面:丰富课外活动
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交恐惧有显著的相关,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前提下,大学生社会参与越多,社交恐惧就越少,反之越多[20]。在互联网时代下,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延伸,让大学生感到了不曾有过的自在,但随之出现的是不曾有过的孤独。为削弱这种孤独感,大学生凭借逃避心理机构来缓解。逃避的心理机构指个体期待和自己没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联系起来,而摒弃独立自由的倾向,来收获缺失了的能量,即找一种新的约束代替原有的、已失去的束缚。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成了大学生逃避自由的心理机构,大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与传播外界信息,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繁杂,对于信息的取舍让大学生产生焦虑感,这时,为减少焦虑,在社交媒体中看到的他人的选择会成为自身的参照,个体只要不能立即得到有关消息,就会有深深的恐惧和焦虑[15]。如果在大学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友谊,降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大学生错失恐惧有促进作用。
2.3其他层面:运用正念疗法、音乐疗法改善错失恐惧
正念疗法是由乔.卡巴金等人以正念禅修为基础,研究出的当代心理治疗技术,对认知和抑郁、焦虑等情绪的缓解有重要作用,是旨在对个体消极情绪[21],融入佛教心理学理论和咨询经验创造的心理治疗方式[22]。有研究指出正念训念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进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23],通过正念训练还可以增加大学生正念程度,减少错失焦虑[24]。有错失恐惧的大学生通过正念疗法,可以更加关注自己内心深处,做到觉察自我,减少外部依赖,降低错失恐惧的负面情绪。此外,音乐作用于人的情绪,舒缓、愉悦的音乐可以调节大脑及神经系统,节奏的变化让人充满活力,缓解劳累[25]。音乐疗法让大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发泄消极情绪,对于减少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有重要促进意义[26],而错失恐惧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使用音乐疗法,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大学生的错失恐惧这一消极情绪的改善。
3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引起错失恐惧的主要原因有人格特质、心理及其他需求、建构自己的方式、年龄、社交媒体,针对这些方面的原因,尝试提出自我层面通过调整自我认知,学校层面通过丰富课外活动,其他层面结合正念疗法、音乐疗法改善错失恐惧。另外,与错失恐惧相关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研究错失恐惧与多媒体使用的关系,未来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对于错失恐惧形成机制的探讨。以丰富错失恐惧的相关研究。关于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的文献综述不是很多,有必要基于错失恐惧的影响因素,提出更多的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 Przybylski, A. K. , Kou, M. , Dehaan, C. R. , Gladwell, V. .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29(4): 1841-1848. DOI:10.1016/j.chb.2013.02.014
[2] Deci, E. L. , Ryan, R. M. .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Contemporary Sociology, . 1985,3(2). DOI:10.2307/2070638
[3] Dogan V . Why Do People Experience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Expos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FoMO Through Self-Construal[J].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2019. DOI:10.1177/0022022119839145
[4]李越.关于错失恐惧的研究综述[J].科幻画报,2022(05):197-198.
[5]李岩.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J]. 理论导刊,2006(11):94-96. DOI:10.3969/j.issn.1002-7408.2006.11.035.
[6]柴唤友,牛更枫,褚晓伟,魏祺,宋玉红,孙晓军.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3):527-537.
[7]陈必忠,郑雪. 大五人格与大学生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错失恐惧的作用[J]. 应用心理学,2019,25(2):161-168. DOI:10.3969/j.issn.1006-6020.2019.02.007.
[8]李佩娟. 外向性人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防御性悲观与乐观偏差的调节作用[D].广州大学,2019.
[9]徐小凤,高日光.谦卑型领导的前因与结果:人格与组织政治知觉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3):22-27. DOI:10.16471/j.cnki.11-2822/c.2016.13.003.
[10]陈必忠,郑雪. 大五人格与大学生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错失恐惧的作用[J]. 应用心理学,2019,25(2):161-168. DOI:10.3969/j.issn.1006-6020.2019.02.007.
[11]刘春梅. 尽责性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0. DOI:10.27157/d.cnki.ghzku.2020.001414.
[12]江云霞. 微信用户的人格特质与错失焦虑症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8.
[13]孙超. 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14]李毛毛. 中学生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成瘾的关系[D].喀什大学,2022.DOI:10.27746/d.cnki.gkssf.2022.000179.
[15]张雅明,卞先洁.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的深层反思[J].新闻知识,2022(02):19-23.
[16]张永欣,姜文君,丁倩,洪梦飞.社会比较倾向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05):928-931+936. DO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9.05.015.
[17]张亚利,陈雨濛,靳娟娟,俞国良.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成瘾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5):1082-1085.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1.05.039.
[18]陈明香.基于ABC理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8(22):119-120.DOI:10.15880/j.cnki.zsjj.2018.22.068.
[19]黄霞. 不同错失恐惧水平大学生的解释偏向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178/d.cnki.gjxsu.2020.000908.
[20]赵奕斐,张传宇,陆轩源,罗佳奇,段祺琳.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参与与信息错失焦虑研究[J].校园心理,2022,20(03):169-175.DOI:10.19521/j.cnki.1673-1662.2022.03.002.
[21]姜金波,任垒,毋琳,等. 正念疗法研究[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21(6):604-606. DOI:10.3969/j.issn.1674-3245.2019.06.037.
[22]董莹盈,占建华,何为民,徐炯炯,张迪,郑吉锋.正念疗法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及适应障碍的改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01):8-9.DOI:10.19542/j.cnki.1006-5180.002451.
[23]徐慰,刘兴华. 正念训练提升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3):197-2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3.03.008.
[24]赵立威. 正念训练对大学生错失焦虑的干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DOI:10.27778/d.cnki.gqhzy.2022.000482.
[25]刘怡彤. 浅析音乐疗法的作用和意义[J]. 管理观察,2009(15):173-174. DOI:10.3969/j.issn.1674-2877.2009.15.101.
[26]张惠,刘艳琴,张浩.音乐疗法在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安全阀作用浅析——以赣西某高校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9,41(5):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