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法译本中典籍名言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善于用典,所用典籍名言富含深意、引人深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书籍汇集了大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言,其中运用的名言典籍在当代为我国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极具意义内涵,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外宣工作。但与此同时,典籍名言的翻译也给译者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文章将立足生态翻译学这一视角,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出现的典籍名言的法译本进行分析,为政治外宣文本中典籍名言法译提供借鉴与崭新视角。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典籍名言法译;三维转换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方法”
近年来,我国学界不断对中外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促进我国对各国多元翻译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翻译理论创新发展。我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生根于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理论脉络较为系统、不断完善,持续受到翻译学界的关注。生态翻译学并非是一个崭新独立的新学科,它是由生态学和翻译学共同组成的一个跨学科翻译理论,把自然科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借用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其与翻译学的关键,解读翻译过程,翻译生态环境中各典型要件与翻译的关联。[1]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要在多种维度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进行转换选择,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作,也就是质量上乘的佳作。此处的多维度尤其指三方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只有作为翻译生态环境中心的译者在翻译进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综合考量,才能最终使译文拥有更广泛的受众,更好地将原文包裹上译语的外衣却不褪其深意与内涵。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典籍名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总书记从2017年10月18日到2020年1月13日期间所发表包括报告、讲话、演讲、谈话、指示、批示、贺信在内的不同内容,全书共计92篇著作。[2]
书中收录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乏对典籍名言的运用。这些不同朝代穿越时空的古代典籍诗文名句经久不衰,拥有巨大的文化与精神价值。书中大多的典籍名言都出自《论语》、《孟子》、《左传》、《尚书》等经久不衰的精品佳作,浓缩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这些典籍名言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鼓励倡导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做好书中典籍名言的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3]从译者层面看,对典籍名言的恰当翻译有益于提升译者个人文化素养,增强自身翻译能力;从国家层面看,有益于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外宣工作,从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与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典籍名言的翻译具有充分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能够助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法译本中典籍名言的翻译方法
1.从语言维看典籍名言法译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在翻译过程中也发生在语言的不同方面与维度,如词汇选择,语法运用,修辞表达、句型句式等。
在句式上,中文典籍名言常对仗工整,所以当译文也可以对仗工整的话就在很大程度保留了中文诗句特色。在书中不乏这样成功的翻译案例,如“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译为“Un pays décline s'il ne se développe pas ; l'ordre soclial est boulversé s'il ne se renforce pas”;又如“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译为“Écouter des paroles d'une personne ne vaut pas observer ses faits ; observer ses faits ne vaut pas observer ses actes”;“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译为“Plus la pratique est fréquente, plus se développe la conscience ; et plus la conscience gagne en profondeur, plus la pratique s'avère efficace”……既对句式做出保留,对仗工整,又在语义上符合原文。
2.从文化维看典籍名言法译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尤其在面临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诠释,求同存异,避免对于文化的错误表达,使读者难以理解、一头雾水。
如法译版中将“百闻不如一见”被翻译为一句法语谚语:“Il vaut mieux se fier à ses yeux qu'à ses oreilles”这就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翻译成果。这句中文名言在法国文化中可以说完全找到了一句对应的翻译,语言层面基本对照,从中文感官动词“闻”、“见”转为“眼睛”、“耳朵”虽然从动词转化为了名词,但表达清晰,不会引起读者误解,将中华传统文化在法语中找到了对等的文化表达,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认知,跨越文化鸿沟。
3.从交际维看典籍名言法译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关注双语交际意图,也就是说除了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之外,也要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如法译本将中文的“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译为“Il faut songer aux dangers qui couvent même en période de paix et anticiper les chaos en période de stabilité”(哪怕是在和平时期,我们也必须考虑潜伏其中的危险,哪怕时期稳定,我们也要预测混乱的状况),在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法文的差别,此处中文仅有八字,对仗工整、简洁凝练;法文译文长度更长,有二十字,这里就着重考虑了交际这一维度,将含义表明清楚放在首位,进行意译,让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句子含义,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经过本文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我国本土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译者从事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法译版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做出了综合考量,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自然得到质量很高的译文。综合看来,书中典籍名言的法译本在语言上用词准确、句式工整;在文化上注重理解、求同存异;在交际上化繁为简、助于理解,以此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文,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对“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非凡;也对更多的中华译者产生激励,促使更多译者用心做翻译,将中国更多更好的故事“译出中国,译向海外”。
注释:
① 本文采用的例句均来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La gouvernance de la Chine. Tome III。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02):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包翰霖(YOCHNIYOM,SUTHISAK).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DOI:10.26991/d.cnki.gdllu.2020.003979.
张晨曦+1999.05.08+女+鹤壁+硕士在读+无职称+翻译学+410621199905080028
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3SYJSCX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