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民国时期留法比瑞学生群体研究

——以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为中心

梁森
  
新中媒体号
2023年32期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 400700

摘  要:清末民初,伴随着官派留学以及民间留学风潮的兴起,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群体,他们作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学成归国后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在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其中,留学法比瑞的学生在整个民国留学生群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世纪20年代便成立了一系列早期组织,在各种重要社会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特别到了抗战时期,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为依托,创办了《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同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开展国民外交,在抗战建国、国际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民国时期;留法学生;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

19世纪70年代,以福州船政学堂建立为标志,中国开始出现第一批官派留英、留法学生。在这之后,各省以及民间自发、自费的赴欧留学者源源不断。20世纪20年代,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倡导下,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以此为锲机,中法、中比等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教育合作,培养了一大批留学法、比、瑞等国的学生。仅以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例,据学者葛夫平的推测,留法学生总数就有近2000人。民国时期的留法运动,在中国国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法比瑞学生群体。早在海外时,他们便有成立同学会组织的习惯,学成归国后,他们也在国内陆续建立自己的组织,而抗战时期成立的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即是其中的代表。

一、留法比瑞学生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笔者在这里将留学法比瑞三国的学生放在一起探讨,首要原因即是中国留法比瑞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全国性的同学会组织——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关于留学法国、比利时、瑞士三国的学生为何会聚集在同一个组织之下,笔者尚未在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以及各个会员发表的文章、言论中找到直接答案,因而仅从语言、地缘以及历史三个方面做一简单推断。在语言上,法国、比利时、瑞士三国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留学三国者皆需习法语;在地理上,三国互为邻国;在近代留学运动中,留欧学生多分部法国、比利时等国,以赴法最多。因此,在历史文化层面,留学法比瑞的学生算得上关系密切。

早在赴法勤工俭学时期,赴法、比、瑞等国留学的学生或自发组队前往,或通过俭学会等组织赴欧,且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同一学校,彼此为同学。归国后,留法比瑞学生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同学会组织,以满足联络感情的需要,在20世纪20年代相继成立了一些早期留法比瑞同学会组织。

赵志游、沈观寅等人于1923年12月份在上海发起组织了法比瑞同学会,是目前可查的最早成立的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组织。此次聚餐为该同学会首次举行之活动,到者约二十人,规定每月至少举行聚餐一次,推定胡文耀等六人为筹备员,担任起草简章、通讯及调查在沪同学等,并推胡文耀为会长。此时的法比瑞同学会,当属于中国留法比瑞学生建立同学会组织的第一次尝试,成员构成主要以上海的留法比瑞学生为主,笔者在后文中皆用上海法比瑞同学会为称呼,以进行区分。经过两次聚餐,到1923年底,上海法比瑞同学会的会员人数发展到了三十七人。由于规模小、人数少等问题,上海法比瑞同学会的成立初期活动甚少。到1924年,每月一次的聚餐活动,由于同学多忙于他事,到会人数过少,乃改为每季聚餐一次。

上海法比瑞同学会虽然是一个小规模的地方性同学会组织,但其社会活跃度却没有因其规模、经费上的限制而冷淡。1923年正逢第一次国共合作,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国的大革命。上海是大革命时期群众运动的中心之一,成立于此的上海法比瑞同学会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1925年,上海南京路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上海各界掀起了反帝运动的浪潮。6月6日,上海法比瑞同学会召开大会,专门讨论“五卅”事件的救济办法。第一,决定电告法国总理班乐卫,说明事件之起因经过,希望法国主持公道;第二,派代表与学生联合会及各团体接洽,商讨和平有效之解决办法,争取一致态度;第三,针对法人舆论,发表公平议论,揭露真相,避免误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6月11日上海十万市民举行了盛大的集会游行,上海各社会团体也纷纷参加,其中便包括成立不到两年的上海法比瑞同学会。面对中法新汇报诬蔑上海群众运动为“赤化”,上海法比瑞同学会的发表了针对赤化谣言的声明。

上海法比瑞同学会作为留法比瑞学生的早期组织,没有因为成员、规模、经费的不足而限制了其社会组织的功能。上海法比瑞同学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站在革命群众的阵营,这与法国的革命传统以及留法学生的革命精神不无渊源。同时,上海法比瑞同学会的早期社会活动,也为之后抗战时期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投身抗战建国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的成立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自国府西迁,集武汉同学突增至二百余人,因感我同学有团结之必要,遂以组织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总会之议”。经过毛庆祥等同学的筹备,1938年2月1日,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正式成立。“当日警报频传,而到会者仍如是踊跃,不能不谓本会前途之良好气象”,足见各同学对于成立同学会之积极。大会通过了会章,选举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李石曾、吴稚晖等任名誉主席,毛庆祥任理事长,会址暂设于汉口,同学会以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维护中华民族生存为宗旨。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以下或称同学会)的成立,使留法比瑞学生有了一个统一的、正式的全国性组织,这个组织不同于之前的上海法比瑞同学会,它有完整的章程和严密的组织机构。

同学会在组织结构上,设有名誉主席团与理事、理事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监事会(监事长、常务监事、监事)、总务组、组织组、宣传组、研究组、服务组等,形成自上而下的、缜密的组织机构。其中,理事会下设的分支组织负责办理各种具体事务,如总务组办理文书庶务,组织组办理调查登记、会员工作分配,宣传组办理出版演讲,研究组办理学术研究之事务,服务组办理慰劳救济等事宜。其中组织组又专设的调查股有为失业同学介绍工作之责,体现了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对于同学之间的扶助。宣传组下分讲演、编纂、艺术、通讯四科,分别负责从事广播演讲(包括中文、西文)、刊物与书籍的出版、组织抗战漫画展览会和抗战剧团、办理国内外通讯、搜集国内外杂志书报等,其中由宣传组主要负责的同学会官方刊物为《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1939年更名为《欧亚文化》),此刊于1938年8月1日正式发行。

会刊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活动,获取社会影响力与舆论影响力的工具,其内容基本能体现一个组织的思想与态度。《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于1938年8月1日在武汉正式发行,期刊为半月刊,一直到1939年3月同学会迁至重庆,期间共出6期。1939年3月,同学会会刊在重庆恢复出版,同时对内容结构进行了修改,并更名为《欧亚文化》,改为月刊。根据笔者的调查收集,《欧亚文化》自1939年3月15日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到1941年10月第四卷第五、六期合刊出版,共发行17期。期间因空袭、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会刊的发行出现过短暂中断。20余期会刊刊载了会员的大量文章、言论及其信息,记录了同学会的各种会务、活动等,这些内容展现了同学会组织的全貌。

关于同学会的社会活动与责任,会员吴嵩庆在会刊上指出同学会在抗战时期的责任,即“尽力国民外交”、“加紧国际宣传”。,再如理事长毛庆祥在同学会会刊创刊词中,总结了自2月1日同学会成立以来,六个月内之工作,如“宣传抗战,参加民众运动,联络友邦,从事于国际宣传及协助政府救济难民,促进生产等”。理事朱永邦谈到近代留学生使命问题,认为留法比瑞同学当团结互助,肩负起抗战建国、保卫文化的使命。

简单分析会刊刊载文章的内容,便能看出留法比瑞学生对于他们社会责任的认识。除刊载会务报告以及会友信息、收支情况外,大量篇幅刊载同学所发表之论文与专著,这其中包括有关抗战建国,对中国时局的看法,政策之建议的内容,以第1卷创刊号(即第1期)为例,12篇文章中,涉及国家外交政策、战时行政、国民参政会以及国防建设的就有4篇。通过公开的论著,对国家建设提建议,对国家政策进行议论。同学会主席毛庆祥指出,“本刊主旨,即在发表同学平素研究之心得,以资切磋。贡献有关抗战建国各部门之计划,用备采纳”。

此外,会刊还有大量关于国际局势的文章,这其中又以法国主题的居多。以《欧亚文化》第1卷第1期为例,17篇文章中,关于法国的就有7篇,并且专门开设了中法与法苏特辑。身为留法比瑞学生,对战时中法关系以及法国对华政策甚为关心,会员们在文章中普遍表达了希望法国为中国提供援助,推动战时中法合作的愿望。

三、同学会的民间外交活动

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欧陆强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举足轻重,抗战时期法国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显得至为重要。中国迫切需要法属越南作为重要的国际通道,更指望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存在能使中国有一条安全的南部疆界。因而在法国沦陷以前,针对法国的国际交流、舆论宣传活动当是战时中国的外交重心之一。

中国的留法学生群体,因其留学经历与背景,与法国关系密切。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及在法国的人脉,成为对法国民间外交的主力军。而作为代表中国留法学生群体的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在创始之初就已经把致力国民外交作为自己肩负的任务之一。

在武汉时,同学会已开始从事国际宣传、对外联络等工作。在会刊的第一卷创刊号中,即专门提到了宣传组负责的国外通讯宣传事务,包括与国外同学联络并向其提供抗战宣传材料;电告日内瓦国联大会制裁日本;响应巴黎反对轰炸不设防城市大会等,虽未提及具体情况,但也算是为国际宣传出了一份力。在会刊第一卷第三期中,刊载了国际友人应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之邀的来信,他们多是欧洲著名的学者,其中包括法国文豪罗曼·罗兰,他在给同学会的信中怀着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日本轰炸中国非战区城市的强烈愤慨,以及对今后世界和平事业的嘱托。

同学会利用自己的资源,积极从事国民外交,联络国际友人,特别是法国记者,让他们了解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抗战的决心,通过他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中国抗战争取国际支持与同情。1938年,法国知名记者蕾那于8月15日到达武汉,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派人迎接,并于31日下午举行盛大茶会,并邀请了新闻界及各团体人士。1939年,法国记者李蒙来华调查中日战争实况,于1月6日抵达桂林,李蒙夫妇到桂林后受到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桂林分会的接待。

同时,同学会还致力于积极推动中法两国关系,促进两国密切合作。1939年,法国大使戈思默来华赴任,同学会“为敦睦邦交,联络友谊起见,于2月16日,举行茶会,表示热烈欢迎”。同学会主席毛庆祥及张继同学致词,表达对中法友好合作的期望,希望法国能给予中国同情与援助。而在中法关系出现波动时,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的会员通过发表文章呼吁法国调整对华政策。1939年日本占领海南岛,封锁中国沿海。此时法国在欧洲面对德国的威胁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其远东政策也受到影响。为了确保法国在远东,特别是中日战争中继续站在中国一边,同学会会刊《欧亚文化》为此开辟了中法与法苏特辑,楼桐孙发表《法国在欧洲及远东地位之困难与其补救方法》一文,呼吁法国开放滇越边界交通,援助中国抗战。此外还刊载了,朗鲁逊《中法关系新阶段》;谢征孚《论中法互助之必要》;曹树铭《法苏互助条约之回顾与前瞻》;陈钟浩《法苏互助与太平洋形势》等。对法国的外交政策提出建议,在远东,积极与中国合作,援助中国抗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在欧洲,抛弃绥靖政策,与苏联合作,抵御德国的入侵,维护欧洲秩序。

随着中国抗战局势的发展,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不断调整其国际宣传方面的工作,并做出重大改进。1939年同学会迁至重庆后,为一进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开始筹备中法比瑞文化协会作为一专门组织,从事民间外交事务。“该会工作注重国际宣传,友谊联络及文化沟通,尚望各同学全体参加,勠力以赴,俾于抗战文化及国民外交克尽吾人一分力量。”经过筹备一两月的筹备,中法比瑞文化协会于1939年3月26日在重庆成立。

中法比瑞文化协会成立的宗旨为致力于中、法、比、瑞四国邦交,它使得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国际的宣传工作有了专门性的组织,之前同学会所从事的国民外交活动,现在能够在政府的经济支持下得到更充分的开展。在性质上,中法比瑞文化协会属于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的附属组织,而在组织机构与章程上,中法比瑞文化协会有一套自己的组织章程与机构,但在内容上较同学会简易。中法比瑞文化协会一直存在到抗战结束,为抗战时期中国的获得国际同情、援助与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

抗战结束后,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继续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随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法国虽仍是大国,但其影响力已不如美苏,曾经备受关注的中法关系,被中苏、中美关系所取代。内战的爆发一度使得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的会务陷入停顿,因领导层中大部分为国民党官员,他们在内战结束后多随前往台湾。

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具体从何时停止活动虽尚不得知,但现实情况已经使得其组织无法继续维持。在人员的流失、分散,领导者的离去,经费困难,不再获得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中国的留法比瑞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不复从前,但是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活动,为抗战最终胜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不应被历史研究者们所遗忘。探寻民国时期社会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组织管理有可学习的经验与教训。同时,研究民国时期的留法比瑞学生群体以及他们的社会活动、心态、认同,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外留学生教育、培养、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夫平:《中法教育合作事业研究(1912-194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

[2] 越生文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留学教育卷 12》,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

[3] 《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第1卷创刊号,1938年8月1日。

[4] 《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会刊》第1卷第3期,1938年9月1日。

[5] 《欧亚文化》第1卷第1期,1939年3月15日。

[6] 《欧亚文化》第1卷第2期,1939年4月15日。

[7] 《法比瑞同学会之聚餐会》,《申报》1923年12月3日,第5张第18版。

[8] 《法比瑞同学会聚餐纪》,《申报》,1924年4月8日,本埠增刊第2版。

[9] 《昨日学界方面之形势》,《申报》,1925年6月7日,第4张第15版。

[10] 《南京路惨案之作讯》,《申报》,1925年6月12日,第4张第13版。

[11]  超麟:《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向导》,1925年6月20日,第118期。

作者简介:梁森(1999.6—),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