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希望的多重中介
摘要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希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自我效能感影响幸福感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贵阳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的测量工具包括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量表和希望特质量表。结果和结论:(1)自我效能感、自尊、希望和幸福感相互正相关;(2)自尊和希望在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自尊;希望;幸福感;多重中介
1 引言
心理健康和幸福水平已成为当代的重要问题。幸福是建立在人生意义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状态,源自满足基本需求后产生的愉悦和快乐的感受,与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紧密相关[1]。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组织和执行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能力进行的评估”,对于个体的生活适应具有重要意义[2]。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3]。
希望是使人们相信目标不久后会实现的信念。希望感部分中介大学生状态焦虑与主观幸福感[4],它是调节情绪及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机制,有助于个体提高幸福感。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或喜爱程度[5],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会影响人格适应并有效预测个体的幸福感[6]。自尊部分中介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7]。
尽管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对个体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但鲜有研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四个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在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自尊和希望可能起到的中介或链式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通过问卷对贵阳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1009份问卷,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5.6%,年龄为17~24岁,女生578人。
2.2 工具
2.2.1 总体幸福感量表
共18道题。条目1~14,采用李克特5点或6点计分;条目15~18,采用10点量表计分[8]。本研究中信度为0.76。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共10道题,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9]。信度为0.85。
2.2.3 自尊量表
共10道题,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10]。信度为0.80。
2.2.4 希望特质量表
共12道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1]。信度为0.77。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7进行描述性、相关和回归分析,使用Hayes编制的宏程序PROCESS并选择模型6进行中介模型检验。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变量间相关性,如表1所示,变量之间相互正相关。
3.2 中介效应检验
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β=0.29,P<0.01)、自尊(β=0.49,P<0.01)和希望(β=0.26,P<0.01)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对希望(β=0.23,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当同时考虑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对幸福感的预测时,三者均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3,P<0.01;β=0.17,P<0.01;β=0.22,P<0.01)。
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自尊和希望的中介作用显著,总间接效应56.18%。具体来看,中介效应通过三条中介链产生:间接效应1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幸福感,效应占比28.49%;间接效应2为自我效能感→希望→幸福感,效应占比19.41%;间接效应3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希望→幸福感,效应占比8.26%。所有路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4 讨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影响的内部机制:高自我效能的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因此会对自身有更高的满意度和评价,进而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高自尊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满意度和评价,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并对未来抱有更积极的期待,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本研究对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启示作用,关键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建立良性循环。
5 结论
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自我效能感、自尊、希望和幸福感相互正相关;(2)自尊和希望在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李继波&刘杰.(2012).城市幸福指数之思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5),83-91.
[2]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3]孟慧,梁巧飞&时艳阳.(2010).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1),96-99.
[4]张凡,刘艳,王美欣,魏晓倩,陈功香,&刘文娟.(2021).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大学生状态焦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希望感的中介作用.心理技术与应用, (7), 432-439.
[5]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 & 郑涌. (2012). 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5-51.
[6]汪宏,窦刚&黄希庭.(2006).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3),597-600.
[7]高媛媛,江宜霖&黄希庭.(2014).居民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2),62-67.
[8]段建华.(1996).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6-57.
[9]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01),37-40.
[10]季益富,于欣.(1993).自尊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51-252.
[11]任俊.(2006).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0-196.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self-esteem, hope, and happ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self-efficacy influences happiness. Method: Convenient sampling was used to survey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university in Guiyang City. The measurement tools employed included the General Happiness Scale, General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elf-Esteem Scale, and Hope Trait Scal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self-efficacy, self-esteem, hope, and happiness. (2) Self-esteem and hope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happiness.
Key words: self-efficacy, self-esteem, hope, happiness, multiple mediations
作者简介:
姓名:朱筠
出生年份:1996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贵州省
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单位所在省市:贵州省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