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的演唱方法及情感表达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引起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们开始注重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笔者将唐代诗人李白作词,现代作曲家赵思越谱曲的《秋风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词曲作者的介绍,创作背景入手,从《秋风词》内容的声乐演唱方法及情感表达进行研究,进一步把握中国古诗词意蕴与音乐文化特征,理解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内涵,熟练掌握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方法并思考如何将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演唱中,以期能更好的演绎古诗词艺术作品。通过研究《秋风词》发掘中国古代诗歌的内涵魅力与现代音乐作曲演唱摩擦出的火花。发掘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意义与创新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秋风词》 演唱方法 情感表达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一)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善与人交,爱好饮酒作诗。著有《李太白集》,其中包括《望庐山瀑布》、《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经典诗作,词赋成就极高,被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为“李杜”。
三五七言作品是李白惯创作领域,《秋风词》便是描写秋落叶凋零,在悲凉的秋风中聚集又四散的场景,从而移情于物,借景抒情,抒发孤寂落寞之情。另一方面是对祖国山河的赞叹,秋景浪漫赋予了相思之意。
(二)曲作者:
赵思越(1925-2017),原名赵明,江苏连云港人,作曲家、教育家、儿童文学家,文学作品多以贴近生活内容作为题材,广受读者喜爱。
(三)诗词解读:
《秋风词》为李白写作的三五七言诗歌体式。
原文如下: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意为:清冷的秋风携邀明月,落叶聚集又四散,不堪秋意萧瑟,栖息在枝头的寒鸦被惊起。相思之人何日得相见?就像此时此刻阑珊秋夜,兀自心伤。
中国古诗词创作多注重押韵顺口,具有很强的韵律感,诗词中一般韵脚押韵居多,平声仄韵如“秋风清”的“清”与“秋月明“的“明”注重句句之间的声韵协和。李白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凸显秋景的萧条,秋风、秋月、落叶、寒鸦刻画悲秋氛围。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的格式。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意为:走进了相思的大门,才明白相思的苦涩;漫长的相思之情啊,无尽的绵长回忆,短暂的相思之情啊,(回忆)没有止境;早知道(相思)如此羁绊人心,不如当初从未相识。
后半篇,渲染了作者的无限相思,深情至极。百转千回的相思将诗词的情感推向新的高潮。如若莫相识便不会如此绊人心。热烈而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深刻难以割舍的情感。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的演唱方法及情感表达
(一)演唱方法: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一般具有较为显著的旋律线条,在演唱时需注重艺术歌曲的音乐性。《秋风词》作为典型的渲染悲秋气氛的作品,曲调悠长,大线条的旋律居多,必要时可加入哭腔渲染歌曲意境。在演唱中国作品时需提前练习读词,熟读后注意谱面标记,严格按照谱面标记进行演唱。下面笔者将从发音、气息、咬字、强弱四方面阐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的演唱方法。
开头伴奏有明显启示,惆怅、悲凉地情感演唱。主旋律贯穿整个前奏,“秋”字的发音需运用鼻咽腔共鸣,轻哼的将“q”音带出;在秋字归韵时,不能把字咬死;前四句“秋风清,秋月明”要重点关注音程跨度上,跨度较大时利用口腔与上颚配合,将声音保持在上颚处,气息均匀出,喉咙放松;抬上口盖,同时配合提笑肌。“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注意“还”读音为huan;“散”字的发音容易掉声音位置,需将嘴形调整,微张正确发音即可;“鸦”与“栖”换字换音,且音程间跨七度,需要提前做好嘴形与腔体配合,“栖”字轻巧发音;根据音阶上下行判断强弱,音阶上行即渐强,音阶下行即减弱;同时这两句要将气息串联,大线条的作品换气时一句一断即可。“秋风清,秋月明”再次重复,咬字发音前面相同,但强弱需与开头做加强,属于递进关系,逐步为向高潮作渐强准备。
随着钢琴伴奏的加强“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歌词发起自问;“相”字同前面的“秋”发音相似,先发“xi”后面的ang容易将鼻咽腔的发音位置改变到口腔,解决方式为改变嘴形,与“散”处理方法相同,嘴形变化配合咬字;“日”字属于一字多音,与传统京剧唱腔些许相似,日与情注意保持提笑肌,发声位置逐步向头腔靠拢;随音阶变化而加强减弱。“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重复,在汉语里,叠词意为强调,两次出现第一遍在力度上要稍弱一些,偏向扪心自问,第二遍力度加强形成强调对比,似是与思念不得见之人竭力哭诉,演唱时可在第二遍“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时带入哭腔,尤其是“苦”字,发wu母音,听觉上也最接近哭腔。“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将整首歌曲的氛围渲染到极致,一整句需要提笑肌,头腔共鸣最强,这两句的力度也是全曲最强,诉说着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伤心欲绝的意味明显,力度与音高也进行了减弱,是用音高堆砌的情绪起伏。
细腻柔美的音调将思念与不舍表达到极致,一字多音的“啊”需要找到歌曲开头平稳安静的歌唱状态,做出从一个高潮的结束中抽离,发声向ang靠拢,力度对比开头作中强;“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是又一次力度减弱,最后的“识”可稍缩短音符时长,营造结束感。“秋风清,秋月明”最后的两次重复出现,与前面高潮对比力度弱,声音朝胸腔与鼻咽腔共鸣靠拢,一小节一小节渐弱,最后“明”字音鼻咽腔共鸣,轻哼结束。
(二)情感表达:
了解基本演唱方法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作品创作背景,以《秋风词》为例,歌曲如何传达情感,主要是通过演唱者与伴奏的配合,利用音色与作品处理来渲染气氛,音乐的强弱起伏也预示着歌曲内容的变化发展;凄美萧瑟的秋天,一轮明月映照着我的心,枯枝上的寒鸦,被风卷起的落叶,秋景的描写渲染了秋意深浓的景象与绵延不断的相思,从语言逻辑上来看,看到秋景联想到与思念的人别离,由秋天落寞萧条的景象触发内心深处无穷无尽悲伤情感,相识如此难以割舍,在没有尽头的想念中度过,所谓的“绊人心”何尝不是一种缱绻。
三、学术价值及意义
李白所作的《秋风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音乐价值,在古诗词创作中利用平仄进行诗词押韵,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主义体现的淋漓尽致,以景抒情、为近现代二度音乐创作奠定音韵基础,独有的中华文化瑰宝以更加跨时代、更加时尚的方式出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既符合了当代审美,又纳入新元素继续传承发扬,增强自信文化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结论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与发扬是时代的主题。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有些文字难以描述出的音乐来代替回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与音乐的结合,诗歌在诞生时就为音乐的延续提供了条件。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秋风词》的分析,了解到古诗词的魅力,结合近现代创作的艺术歌曲富有浓厚韵味,在演唱时对于古诗词意境与内涵的把握尤为重要,搭配气息的强弱与声音状态的把控才能将作品完整呈现,进而内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马涵昱(2001年12月),女,汉族,河北石家庄,本科生,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单位邮编码:730106(甘肃省兰州市)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