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泰关公信俗对比研究

常艺睿
  
新中媒体号
2023年41期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关公信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俗之一。随着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而流传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各国,成为东南亚较为普遍的华人民间信俗之一。关公信俗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东南亚各国对关公的信仰,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认可。对比研究关公信俗在泰国的流传和演变,有助于深入了解泰国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从而进一步探究中泰两国在文化上的共同性与相异性,为发展中泰两国的友好关系服务。本文通过考察关公信俗在泰国的发展演变,对比中泰关公信俗异同,探究造成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关公信俗 关公文化 民间信俗

泰国对关公信俗的传承与演变

中泰两国往来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期由于朝贡贸易的开展,就有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闽、粤人民移居或赴泰经商,而后在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下,出国的华侨日益增多,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清朝时期,中暹大米贸易给许多华人移民海外带来了机会,形成又一次移民高潮。其中,一批批以潮汕人为主的东南沿海人民飘洋过海到泰国谋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来有着“陆上关帝,海上天后”的信仰,以及“移神移鬼”的民俗传统,所以包括关公信俗在内的民间信俗、传统文化等也都随着中国移民而带到了泰国,并在迁入地建庙立龛祀奉。

而关公信俗为什么能在泰国“生根发芽”呢?一是源于华侨华人在迁入地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极力维护。早期,对于关公的信仰可能只是简单的一座神龛、神像、香炉或者神牌;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形成了较大的华人聚居区,他们就开始扩大神龛、放置更大的神像;再后来,各大华人方言群体在泰国形成了自己的同乡会、商会或会馆等,逐渐仿照家乡神庙建筑风格在异国他乡打造一座座关帝庙。二是源于上文提到的关公信俗与佛道儒三教的紧密联系。众所周知,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关公信仰所信奉的“忠、义、仁、勇”精神理念,这既于泰国佛教教义理念相符,又符合官方社会教化的需要,更是民间对这种美好精神品质的期盼和追求,自然而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推崇。其次,关公信俗也在不断吸收融合泰国本土的民间信俗,对佛教采取灵活的措施和对伊斯兰教保持宽容的态度等,以满足民众的多重宗教需求。三是三国文学以及文化的传播。《三国演义》的泰译本是曼谷王朝一世王委托当时颇具盛名的大臣兼大诗人昭披耶帕康主持翻译的。《三国演义》中尤其刘关张三人之间的兄弟义气、关羽帮扶刘备兴复汉室的忠诚等道德准则深受泰国人的认同。随着三国故事在泰国广为流传之后,泰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关帝庙,关公信俗不断在泰国盛行起来。现如今,在泰国还能看到不少刘关张三人同祀的关帝庙,可见三国故事在泰国影响颇深。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泰国王室也尤为喜爱。泰国诗琳通公主酷爱中国文化,曾于2006年中国春节之际,到关帝庙祭祀关公,她的行动更加肯定了关公信俗在泰国的影响。

现如今,仅泰国曼谷地区便有十几座主祀关公的关帝庙,还有其他不少寺庙会将关公作为陪神或是附祀。泰国曼谷大皇宫,是一处位于曼谷市中心的大规模古建筑群。它是曼谷王朝的象征,也是泰国旅游圣地。在大皇宫和玉佛寺中,却矗立着关公的人物塑像。这说明,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关公文化,早已成为泰国人的信仰,不仅深入民间,而且得到皇室认可。曼谷的本头公庙、龙尾古庙等都供奉着关公神像。除曼谷以外的其他府,例如红统、清迈、北榄坡、宋卡、董里府等只要有华人定居的地方就会建有关帝庙或者供奉关公神龛的地方。

中泰关公信俗的对比

中泰两国的关公信俗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祭拜仪式上看,祭祀时间和上香祭拜流程也较为相同。《明史·志二十六·礼四》记载:“(关公庙)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可见,明清之后,农历五月十三日成为官方祭祀关公的法定日期。然而在民间传播最广泛的还有六月二十四日祭祀关公的习俗,不过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因此民间祭祀关公的日期也一直在这两个日期中疑惑不定。而这一点,在泰国也是同样如此。位于湄南河畔的武圣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庆关公;也有过六月二十四,例如位于曼谷唐人街的关帝古庙,至于五月十三他们则认为是关平圣诞,即关羽之子关平的诞辰。除此之外,中泰两国关帝庙上香祭拜流程也大致相同。一拜天地父母或天公,即玉皇大帝,拜完便在香炉上香;二拜关公,其次左右附祀神明;如果有的话,三拜地主爷或土地公婆;四拜马爷公及左右门神。上香结束后,便可在庙中求解关帝灵签。

第二,从社会功能上看,主要功能仍旧相同。两国的关公信俗都具有心理调适、教育教化和娱乐功能。关公信俗,虽然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和行为规范,但是通过一系列的信仰体验,比如参与上香祭拜、祭祀庆典活动、求签解签等体验对人的内心感受进行慰藉、调剂,对人的社会剥夺进行心理补偿,给予人们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其次,关公本身就是忠义、仁勇的象征。人们崇奉关公,关公信俗观念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行事规范,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力量。关公信俗中“忠诚”“仁义”的精神内涵对于经商的人而言,无形中更是对商人践行诚信经营起着教化引导作用,从而维护整个商业的良性秩序。“买卖公平”是商人追求的价值准则。泰国唐人街大大小小不少的商铺里也都供奉着关公,一是祈求关公保佑生意兴隆,同时也是向顾客展示商铺“诚信经营”的价值理念。至于娱乐功能,在国内“关公戏”是人们祭祀关公、表达信仰的重要形式,每当开戏,大人小孩都会沉浸其中,随着故事情节而情绪起伏,或哭或笑,或拍手称快,无不叫好。国内各大关公庙例如解州关帝庙、东山关帝庙等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或是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香客或游客前来祭拜和参观。庙会上有各种民俗表演、游戏活动和琳琅满目的小吃商摊,热闹非凡。此外,不论国内国外,关帝圣诞当天都会举行大型的关公巡游庆典,抬关公、舞龙舞狮、唱大戏等等,人山人海有时甚至比过年还热闹,泰国关帝庙还会请来剧团表演中国传统戏剧,例如潮剧、琼剧等。

中泰两国关公信俗也有许多相异之处,这是关公信俗在两国不同演化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泰国关公信俗:

一、部分职能或功能突显

“财神”职能突显。现目前,在泰国则更多地表现关公的“财神”职能。在泰国,关公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明形象,拜关公可以求财、保佑健康、避邪避灾、求事业顺遂晋升等等,有的关帝庙甚至声称求什么都可以。在曼谷唐人街的许多商铺里仍悬挂着聚宝堂,里面供奉着“协天大帝”,即关公。曼谷湄南河畔的武圣庙,则是靠“拜关公、卖土地”而声名远扬,延续了关公商业保护神、财神的职能。根据该关帝庙的负责人介绍,如果信众有卖土地的需求,就带上一份土地契据复件,并在背面写下姓名、电话号码以及价格,然后将土地的详细内容的一面折叠到正面,并将其夹在关公像的腰带上。有些银行人员、投资者或房地产经纪人会来看,如果他们喜欢,就会通过留下的信息与他们联系。

慈善救济功能突显。泰国的很多关帝庙每年都会举办施孤活动,例如曼谷民武里的协天大帝庙,常年和曼谷救援基金会联合举办盂兰盆节进行施孤活动,庙宇负责人会积极组织信众捐款、捐油、捐大米等,基金会将信众所捐善款用于为贫民购买生活所需物资。此外,还会呼吁信众捐棺材。其实,所谓的“捐大米”“捐棺材”并不是信众自己购买大米、棺材然后捐给关帝庙或慈善基金会,而是基金会提前购买,然后由信众出钱认购。这种慈善救济行为和泰国佛教的布施理念不谋而合。

二、习俗仪式略有差异

以前,每到节日庆典,关帝庙都会请来戏团根据所属华人团体来表演潮剧、琼戏等,特别是在关帝圣诞当天,还有关公巡游活动、请神活动、舞狮队表演等。然而近几年,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大多关帝庙都取消了巡游出街等大型仪式活动,并把戏剧表演改换成播放电影的形式,即使在疫情过后也仍旧没有得到恢复。只有少部分远离城市、深入社区的关帝庙还在努力地保留着关帝圣诞的庆祝习俗和仪式。除了关帝圣诞以外,每座关帝庙也有自已的重要节日和活动内容。例如湄公河畔的武圣庙,每年要举行4场节庆活动,分别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关公圣诞(农历五月十三)、施孤普渡节(又称盂兰盆节;农历七月举行,具体日期不定)和鸿恩节或称酬神节(每年年底)。其中,施孤节尤为盛大。

三、一庙多教多祀

在泰国,关帝庙多以道教的建筑形式呈现,且几乎都有一庙多教多祀的特点。虽然,道教本身就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宗教,但是在国内,供奉较多的最高的神是所谓“三清”天尊,而据调查,泰国关帝庙中供奉最多的则是关公、天后(或称妈祖)和本头公(或称大伯公)。此外,不仅会供奉道教神明,还会供奉佛教以及中泰两国民间本土信仰中的各路神明。例如上述提到的曼谷唐人街的关帝古庙,正殿内设三座神龛,中心主位祀关公,左右两侧分别为关平太子、周仓将军,这一点倒是与国内相同;右祀妈祖和观世音菩萨;左祀华光大帝、文昌帝君以及活佛济公,明显可见佛教和其他民间信俗的元素。位于吞武里区曼谷艾运河畔的关圣帝君庙,除了供奉关公、关平太子以及周仓将军以外,该庙还供奉水神鳄鱼,源自泰国民间的水神崇拜。除此之外,有些关帝庙还会立龛供奉当地的土地神。综上可知,泰国的关帝庙主要将关公作为道教神明来供奉,并且融合泰国当地佛教以及其他中国民间信俗神明,形成一庙多教多祀的特点。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关帝庙供奉的神明雕像上,还体现在每个重大节日或庆祝活动仪式上,例如关帝圣诞期间,泰国的关帝庙都会举行请神仪式,不仅会请包括关公在内的诸位道教神明,还会请来该庙所在地的泰国地方保护神。

中泰关公信俗异同的原因

中泰两国经济、文化往来历史悠久。关公信俗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随商人经海运流传入泰国,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逐渐兴盛并扎根至此。这就是中泰两国关公信俗诸多相同性的根源。差异性主要是由两国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第一,受疫情影响,因公共卫生安全,泰国关帝庙往常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或仪式被取消,上香烧纸行为也受到限制。关公信俗和其他民间信俗一样,是建立在人们实际生活基础上,为了满足人们现实功利性目的而产生并传承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寻求心理慰藉与安全感的一种信仰表达。因此,由于疫情给泰国旅游业造成巨大影响,国内经济萧条,不少民众失业、生活艰难,到关公庙求财运、佑商业的人也就逐渐增多,关公的财神功能和慈善救济功能也突显出来。当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关公的部分职能作为农耕时期的产物也就自然而然逐渐消失。

第二,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不同需求,人们会将关公身上的元素进行联想与神化,把自己的生活诉求与关公结合,继而赋予他新的神职或者拓宽延伸已有职能。就像湄南河畔武圣庙里可以帮助人们“卖土地”的关公,人们根据关公已有的商业保护神以及财神形象,稍加联想便成功拓宽了关公的职能范围。

第三,泰国宗教信仰丰富,以佛教为主。早在关公信俗传入以前,关公信俗的部分功能在泰国就已有本土神明担任,且长期稳定地满足着泰国人民的信仰需求。因此,关公信俗的部分功能在泰国也就无法突显出来,而只在小范围内得到传承。其次,泰国佛教认为关心他人、救助他人是必须的,而且只有救助别人,最终才能彻底地拯救自己。关公信俗慈善救济的功能,也是因其“大义”“仁爱”“扶弱”的内涵同佛教的教义理念不谋而合,从而得到泰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同样,也是因为泰国宗教信仰丰富,加之道教本身的教义理念与其它宗教信仰存在相似之处,可能还会吸收当地的一些民间信俗,因此传入泰国后逐渐呈现出多教融合的趋势,再加上为了满足出于生存和发展以及寻求精神支持的现实需求,民众往往将各个宗教信仰的神明都供奉在一座庙里,最终形成一庙多教多祀的特点。

总结

泰国的关公信俗起源于中国,与中国的关公信俗基本相同,但泰国作为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对外来宗教信仰从来不是全盘接收的态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无论任何外来文化在泰国都会打上其独特的烙印,关公信俗也不例外,终会不断和泰国本土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泰国关公信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