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心理学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李晓晨
  
新中媒体号
2023年33期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讨论了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文章强调了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旨在为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贫困环境下的大学生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挑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情绪困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本文旨在强调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为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学等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涉及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

经济压力是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学费负担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学费相对较高,贫困家庭难以承担。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可能会面临拖欠学费、借贷学费等经济压力,甚至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而无法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生活费用负担也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贫困大学生可能无法承担足够的生活费用,如食物、住宿、交通等,从而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困扰。

社会压力也是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交难题是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富裕同学之间的差距,导致自卑、无助等心理问题。另外,面对富裕同学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与富裕同学交往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心理压力是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自尊心受损是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感降低,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是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担心自己的未来、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问题,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等情绪问题。此外,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也是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经历多次失败或者身边人的否定与质疑,贫困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会发生改变,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这种情低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会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产生怀疑。

二、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CBT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变负面思维模式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思维模式。CBT可以通过引导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采用认知重建和行为实验等方法,帮助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

2.CBT在处理情绪问题中的应用 贫困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往往比较突出,如焦虑、抑郁等。CBT可以通过教导贫困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放松训练、认知重构等,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力量,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具有的积极品质和潜在能力,从而培养其积极心态。通过教授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如乐观、自我效能等,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发现生命中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通过教授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如幸福感、感恩等,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快乐。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支持和帮助。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发挥以下作用:首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同时,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服务,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社交支持网络,促使其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其次,将资助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通过将资助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感知和评价。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活动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组织一些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活动,如职业规划讲座、技能培训、领导力培养等,让贫困大学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所成长,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组织一些团体辅导和互助小组,让贫困大学生有机会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和认同。这种支持和认同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个案分析与解决方案

个案一:经济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些贫困大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感到焦虑、不安和抑郁。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承担学费、生活费等负担,而感到被边缘化和社会排斥。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解决方案与实施步骤:

学校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提供经济援助,以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此外,学校也可以提供贷款等形式的资助,以确保贫困学生不会因经济压力而辍学。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贫困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这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处理孤独感和焦虑情绪,以减轻其心理负担。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为贫困学生提供实习或就业机会。这将帮助他们获得经济收入,减轻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社交圈子。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贫困学生摆脱困境,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

个案二:社交难题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与其他学生产生社交难题。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无助和失落,进而产生孤独感和心理压力。

(二)解决方案与实施步骤: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团体活动、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搭建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和交流。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文化节、运动会、讲座等等,以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沟通与表达,提高社交能力。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另外,还可以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让学生了解社交礼仪、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些培训可以包括社交技巧、沟通技巧、自我认知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

三、结论与展望

未来,心理学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挑战也会不断增加,未来心理学将进一步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能力。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杨翠娟.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19.5(3):44-47.

3. 张小燕, 赵雪, 刘博.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22(1):128-133.

4. 马俊.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26(4):69-73.

5. 王蕾, 李冬梅.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科学 . 2018(6):14-16.

作者简介:李晓晨(1996年12月),女,汉族,山东济南,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现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专职辅导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