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新时代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实践策略和成效,特别详细阐述了实践策略,包括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体范围、队伍建设、实践路径、管理机制和过程督导。
关键词: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经历从无到有、由依从向独立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旦错过这一关键期,这些良好行为习惯就很难再习得,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要求,按“起点低、坡度小、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劳动行为习惯、交往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社会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学生大部分为进城务工子女,家长忙于生计,知识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和规范,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不清和不能有意识地践行良好行为习惯,日常习惯也较为随意。因此,根据新时代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新要求,我们开展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实践。
一、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涵与意义
(一)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1.日常行为习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惯性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动作。日常行为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自动化性和倾向性特点。本课题研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包括学生的饮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和交往习惯等五个方面。
2.养成教育:指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通过个体的感受和实践,达到不需要外力和内部意志控制,就能自觉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1.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学校要实现教育目的,就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3.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行为习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决定着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可持续和终身发展。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他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体范围
结合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通过梳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饮食行为习惯:包括餐前洗手,排队有序;用餐时不讲话、坐姿端正、文雅用餐、不挑食、不浪费、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餐后做好收拾整理等。
2.学习行为习惯:课前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提前准备学具,检查整理书包;课中要求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团结协作;课后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认真完成作业。
3.劳动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和集体环境。要求学生养成勤洗澡勤换衣,爱护眼睛,用眼卫生,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多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积极参与教室清洁,保护校园环境、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4.文明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举止文明,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在公共场所懂礼貌,爱护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5.交往行为习惯:具体体现在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助、真诚以待,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待客热情,起立迎送。
(二)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队伍建设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构建一支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我校在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中构建了四支队伍:一是以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为主体管理队伍;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育队伍;三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体的协同队伍;四是以红色根据地、研学旅行联合单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区敬老院、博物馆等为辅助的社会力量教育队伍。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效。
(三)创新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路径
1.优化环境氛围,加强宣传力度。
优化校园环境,对营造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教学楼墙面设计、美化楼道、建设长廊,并将我们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如饮食行为、文明行为、卫生习惯等附于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或者经过的时候看到这些要求,就会铭记于心,内化于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我们还利用升旗仪式、少先队广播站、课间操、班队活动等时间,大力宣传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让全体师生都重视,都相互监督。
2.搭建教育平台,开展多种活动。
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搭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平台。我们有序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大课间入场学生做到安静有序地进入操场参与体操活动;二年级大队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入队仪式;周一升旗仪式着装礼仪;开展午餐光盘行动、节粮征文比赛、课堂学习准备等。通过丰富的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训练,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3.注重教育细节,强化班级管理。
要想使每位学生都养成日常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班风是必不可少的,班干部在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干部在班里是“龙头”,是班集体的核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班里的楷模、榜样,在学生中起到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作用。在德育处的推动下,如各个班级设置了卫生监督员,在卫生监督员下设立若干名保洁员,并划分专门区域由专人管理,每周进行班级汇报,各小组轮流对卫生情况进行评分,人人都成为了班级小干部,人人都有事做。
4.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家长必须主动和学校教师配合,共同携手为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做出最大的努力,这也是一个家庭肩负的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任。一要让家长监督好孩子的行为;二要家庭和学校联手共同创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优越场所。发现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叮嘱家长多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应对策略,及时矫正。平常,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联系方式和家长进行交流,有充足时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微信、QQ 来交流;在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直接打电话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有针对性地督促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榜样,从正面引导和教育孩子。教师则可以通过家访、实行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促使家长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贯彻落实好新《守则》和《规范》。
5.注重切身体验,参与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从属于社会,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将来都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在亲身感受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校配合大渡口区“垃圾分类,楼层扯桶”政策,老师带学生深入小区,共建无废社区,争做环保卫士,让环保理念扎根学生心中。社会各界也应发挥自身的作用,给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去养老院,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参加军训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养成能够自理的习惯。
(四)完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管理机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科学的管理。一是学校德育处每周组织一次习惯养成教育交流会,通过本周各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交流讨论,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少先队制定可以量化的班级行为考察表,设置“清洁班级”“文明班级”,派值班学生每天不同时段对各班进行检查,行为考察表纳入班主任考核中,对做得好的班级及时通报表扬。三是创设奖励机制,对做得好的班级的师生进行奖励,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以此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五)强化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督导
学校从各年级抽选学生老师参与教育监督,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督导标准,通过随查的方式及时指出问题。考核分为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做到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发展性,结合班级日常表现对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成果进行评分,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实现以考促教的目的。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不断推进和优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形成具有推广性实用性经验,全面提高养成教育水平。
三、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成效
通过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实践,在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具体来讲:
(一)从学生层面来看
使学生自觉形成了守规矩,讲规范的自主意识,多数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人风貌,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礼仪行为方面看,同学们能够养成尊师重道的好习惯,融洽班级关系,提高了班级凝聚力,较好地塑造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看,通过规范学生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卫生行为习惯方面看,通过倡导勤洗澡勤换衣,爱护眼睛、用眼卫生,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日常多种方式锻炼等相关措施,切实保护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从教师层面来看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使教师更加深入学生身边,积极发现学生之中表率典范,有利于班级管理和教学,引导学生们成为守规矩,有礼貌的国家栋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习惯的养成,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自觉地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来看
通过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实践,学校切实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和学生融入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极大减轻了学校教育矛盾集中的问题,通过日常教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法纪意识,切实产生了实践成果,提高学校整体教育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养成教育得以常态化实施。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个主体间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参与,并最大化的发挥作用,而且每个主体需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学习,让各个主体掌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率。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渝教规办〔2020〕4号)“新时代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05-4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