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IKAP(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讨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干预4周为时间节点,干预前采用常规睡眠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后在此基础上实施IKAP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情绪状况(SAS、SDS评分)、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两项情绪状况量表(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IKAP模式;个体化健康教育;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睡眠状况;睡眠质量
发作性睡病和精神分裂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两者可能会共同存在于某些患者身上。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在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或围产期均可发病,通常由遗传、环境因素和大脑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患者会在白天突然发生不可抗拒的睡意发作,导致频繁的昼间睡眠[1,2]。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3]。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作性睡病患者增多,研究显示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共病时可显著增加其并发症风险[4]。国内外研究显示,睡眠相关障碍[5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普遍存在,而对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镇静催眠药[6]。个体化健康教育[7]的关键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提高教育的效果和可持续性。然而,目前关于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将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应用于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探讨其对该类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旨在为临床上改善该类患者的睡眠状况提供新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4岁,因“嗜睡15+年,伴凭空闻语3+年,再发1周”入院。患者于2008年(小学五年级)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日间困倦、睡眠增多,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或考试时睡着,梦多,梦境逼真,夜眠可,偶尔睡醒时觉全身无法动弹,约1分钟后可活动,有看手机时、激动时手机掉落,未就诊,能坚持完成学业。2020年9月打工时因为犯困明显,被别人议论,出现凭空闻语,听见有人议论、咒骂自己,觉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心情差,后就诊,诊断“分裂样情感障碍”,服药后凭空闻语、觉他人议论、心情差症状消失,但仍有白天困倦增多,偶有醒后全身无法动弹,激动时手无力,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发作性睡病”,行“睡眠多导监测及日间小睡测试”,5次小睡均出现 REM 期,予“哌甲酯18mggn”,后定期于我院门诊复诊。2022年5月患者病情波动来诊,日间常困倦,但无入睡,凭空间语、对骂,诊治基本同前,2023年9月上旬,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易打瞌睡,会听到女人的声音在讨论自己,并且与自己对话,认为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下载软件、删好友,同时听到其他声音,如“不要听你妈的话”、“你妈不要你了”的言语,认手机里有人监视自己,心情差,认为自己无法工作,自行辞去工作,家属重视,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同前,患者昨晚约9点出现行为异常,胡言乱语,不让其母亲联系其他家属,抢其母亲手机,将镜子砸碎,用镜子碎片划自己左手,称自己害死了别人,自己会死的比她还惨,有声音骂自己并指使自己去死,也有声音让自己不要去死;用水将全身打湿,让家属不要碰自己,称家属的衣服是在监视自己,彻夜未眠,自言自语。入院诊断为:1.精神分裂症;2.发作性睡病。
1.2 研究方法
1.2.1干预前
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常规睡眠护理。①维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建立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这有助于调整患者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8]。②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使用窗帘、眼罩等工具来减少噪音和光线的干扰。③避免刺激物:在睡觉前几个小时避免摄入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和辛辣食物。此外,避免饮酒和吸烟,因为它们可能会干扰睡眠[9]。④规律的运动: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调整睡眠周期和提高睡眠质量。但是,避免在睡觉前几个小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刺激身体。⑤避免长时间午睡:长时间的午睡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如果需要午睡,最好限制在20-30分钟,并在下午早些时候进行[10]。⑥建立睡前习惯: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习惯,如洗澡、阅读或听轻柔的音乐。这有助于向身体和大脑发出入睡的信号。
1.2.2干预后
1.2.2.1 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常规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制定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的内容。①睡眠卫生教育:向患者提供关于良好睡眠习惯的知识,包括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物质(如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等[11]。②建立睡前放松技巧:教授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温水浸泡、冥想等,以帮助他们在睡前放松身心,促进入睡。③调整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12],如规律锻炼、避免过度劳累、限制午睡时间等,以促进更好的睡眠质量。
④药物治疗教育:如果患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提供关于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等方面的教育。⑤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帮助患者应对睡眠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1.2.2.2 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的实施
个体化睡眠教育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睡眠需求和特点进行定制化的教育方案。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①睡眠时间表的制定: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制定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表。这可以包括确定每天的睡觉和起床时间,确保每晚都能获得足够的睡眠。②睡前准备:个体化的睡前准备可以包括放松活动,如阅读、冥想或听轻音乐,以帮助放松身心。此外,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和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和糖分。③睡眠环境的优化:个体化的睡眠教育还可以包括优化睡眠环境。这可以包括确保房间安静、黑暗和凉爽,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以及避免干扰睡眠的因素,如噪音和光线。④睡眠习惯的培养:个体化的睡眠教育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这可以包括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午睡过长或过晚,以及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⑤睡眠监测和评估:个体化的睡眠教育可以通过睡眠监测和评估来了解个人的睡眠质量和习惯。这可以包括使用可穿戴设备来记录睡眠时间和质量,并根据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改进方案[13]。个体化睡眠教育的实施方式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环境和需求。此外,睡眠教育也应该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监管相结合,共同促进患者的睡眠健康。
1.3观察指标
1.3.1 比较睡眠质量: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情况,该量表共包括22个条目,涉及5个维度,分别为睡眠障碍、药物催眠、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及入睡时间。评分越高,表示该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14]。
1.3.2 比较心理情况:
根据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对患者开展全面心理情况评定,分数越低患者的心理情况越好[15]。
1.3.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结果
2.1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对比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PSQI的评分更低(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对比
干预后患者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或醒后幻觉以及夜间睡眠紊乱[16]。发作性睡病患者除了嗜睡外,还可能出现情绪和精神方面的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精神分裂症和发作性睡眠疾病在幻觉、睡眠片段化和精神疾病症状上有明显的重叠[17]。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睡眠周期可能会突然恶化,这通常是精神疾病发作的早期预警信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常常较浅,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片段化[18]。
3.1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个体化睡眠教育的有效性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睡眠教育计划,并针对个体的睡眠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根据个人的睡眠问题和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19]。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可以包括睡眠卫生习惯的培养、放松训练、认知疗法、刺激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睡眠卫生教育是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避免饮酒和咖啡因摄入、保持适宜的环境、建立准备就寝的程序等。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个体的接受程度和执行力、教育方式的有效性等[20]。同时,也可以结合移动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提供实时的睡眠监测和反馈。通过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和习惯,并根据个体化的数据,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提供相应的睡眠建议和干预措施。研究表明,个体化的睡眠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改善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教育和指导,患者可以学习到更好的睡眠习惯和技巧,从而改善入睡困难、减少夜间醒来次数等问题。个体化的睡眠教育还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睡眠的重要性和睡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他们对睡眠的重视和意识,有助于患者主动采取措施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3.2个体化心理行为疗法的应用效果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睡眠状况改善中常常结合心理行为疗法。心理行为疗法[21]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观念,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促进更好的睡眠。帮助患者应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倾听,了解其心理状态和困扰,提供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个体化睡眠教育可以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睡眠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教育患者关于睡眠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睡眠态度和行为,改善睡眠质量。个体化睡眠教育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参与,共同制定个性化的睡眠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指导[22]。研究表明,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睡眠状况改善中常常结合心理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23]。还可以帮助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改善睡眠环境,减少入睡困难和夜间醒来次数,以及减少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忧。
综上所述,每个患者的心理问题都是独特的,因此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反应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护士的指导,参与到个体化睡眠健康教育中,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尽管目前缺乏直接针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但个体化健康教育可能对改善这些患者的睡眠状况有积极的影响。然而,针对该特定群体的个体化健康教育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展,具体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1]于洁洋,张亚男,李惠敏等.发作性睡病与焦虑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3,23(08):678-682.
[2]王美鸥,马菁,李思迅等.1型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1例报告[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4(02):444-446.
[3]王化成,秦瑾,祖先勇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与敌意归因偏向间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02):222-228.DOI:10.13479/j.cnki.jip.2023.02.054.
[4]浮艳红,孔令云,张国丽等.微信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态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01):41-44.DOI:10.13479/j.cnki.jip.2023.01.013.
[5]翟子琦,李盛楠,徐莲薇.中医药辨证治疗绝经相关睡眠障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4):1951-1956+1962.
[6] .王锡萍.氯氮平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3):118-121.
[7]雷秀云.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患者疗效、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1):1893-1894.
[8]王深化.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1):172-174.
[9]黄瑞卿.康复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9):1770-1772.
[10]修芳芳.观察系统性睡眠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12):2228-2230.
[11]王怀静.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5):974-976.
[12]吴海霞.个性化护理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干预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20):172-173.
[13]林丽芳.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12):2332-2334.
[14]李素勤,徐丽琳,祁彬.多元化睡眠干预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18):2874-2876+2880.
[15]黄雯莹,任艳艳,郑玉玲.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中耳胆脂瘤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护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06):1365-1368.
[16]黄雅琴,徐琳,艾竹等.发作性睡病1型患者神经心理学、睡眠结构及HLA-DQB1基因型分布特征[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3,23(08):730-737.
[17]丁岩,尹娜,詹淑琴等.发作性睡病与精神分裂症共病一例[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09):671-673.
[18]张晶,孙以琳,周轶蓉等.老年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现状调查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04):684-687+697.DOI:10.13241/j.cnki.pmb.2022.04.018.
[19]董菲菲,李爱求,张丹等.儿童多导睡眠监测中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4):4-7.DOI:10.19793/j.cnki.1006-6411.2021.12.002.
[20]张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06):1046-1047.
[21]李文学.阿普唑仑与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合并睡眠障碍的效果比较[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3):393-395.
[22]吴绮琦,李优明.西酞普兰联合艾司唑仑对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症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04):128-130.
[23]雷华为,罗小艳,伍丽嫦等.穴位按摩配合团体正念减压训练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09):106-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