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付茹
  
新中媒体号
2023年10期
五莲县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山东 日照 262300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时间保留下来的还有融入中华文化的中国风景园林景观,是中华文明在园林景观的体现,也是中国人高雅审美的体现。中国自古就重视园林景观的设计,从北到南各个派别的园林,如,北京皇家园林代表有颐和园、圆明园等;苏州园林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中国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传承与创新,逐渐积累形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向中国人民审美,中国特色园林景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探析,梳理中国园林景观发展脉络,以古窥今讨论其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定义及其价值,传承与创新的策略,为中国风景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点参考思路。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与价值;传承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发展概述

1 世界园林发展脉络

自采集狩猎文明以来,风景园林实践已经存在和发展了约1万年。但作为一门学科,其历史则短得多——世界上最早的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而中国只有60多年的历史。2011年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晋升为国家110个一级学科之一[2],这既标志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巨大潜力,也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 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园林景观不难发现,园林景观中山景、水景、建筑的呈现或体现地域特色、或体现文化深意,无一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致园林景观更为生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其中文人园林艺术价值最高,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隐逸避世,清谈成风,东晋南渡的背景下,发展出自然野趣的风格。隋唐时期大运河修通,太湖石成为造园材料。五代末孙承佑别墅原址如今仍在,其上重建沧浪亭。两宋时期,园林在“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的格调和禅宗文化的影响下,走进以小见大的写意山水里。到了元朝,文人造园盛行,倪瓒贡献出幽迥绝尘的清悶阁。明清时期,文人园林在数量、造诣上达至顶峰,明代的拙政园、艺圃、留园、寄畅园、豫园,清代的耦园、退思园、怡园、曲园、个园等等,至今犹在。

3 新世纪中国园林景观发展背景

中国园林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端是新世界;空间背景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底蕴。新世纪伊始,国外学者提出的“生态生代”和“人类世”的概念,以及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生态文明。生态生代(the Ecozoic Era)由美国生态思想家Thomas Berry于1999年提出的。他在《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中指出:“继地球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之后,人类正在迎来 ‘生态生代’,即‘人类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我们的教育机构不应当把目标放在为开发地球去训练专业人员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建立与地球的亲密关系。”人类世(Anthropocene)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Crutzen于2000年开始倡导的[3]。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国家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基于国家发展要求、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建设工程更应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建设项目中融入文化、生态教育思想。我们的生态教育应在于引导人类与地球建立亲密关系[5]。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1 内涵探究

纵观中国园林景观不难发现,园林景观中山景、水景、建筑的呈现或体现地域特色、或体现文化深意,无一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致园林景观更为生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其中文人园林艺术价值最高,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隐逸避世,清谈成风,东晋南渡的背景下,发展出自然野趣的风格。隋唐时期大运河修通,太湖石成为造园材料。五代末孙承佑别墅原址如今仍在,其上重建沧浪亭。两宋时期,园林在“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的格调和禅宗文化的影响下,走进以小见大的写意山水里。到了元朝,文人造园盛行,倪瓒贡献出幽迥绝尘的清悶阁。明清时期,文人园林在数量、造诣上达至顶峰,明代的拙政园、艺圃、留园、寄畅园、豫园,清代的耦园、退思园、怡园、曲园、个园等等,至今犹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发展中的重要性全面探析,不难发现,中国园林景观将传统文化作为核心点,同时整合多种中华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核。由此,中华传统文化在园林中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助于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促进中国特色园林景观的建设。

2 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园林景观最重要的基础,切实落实在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活跃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与素材。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精华,将其融入园林规划与设计当中,增进园林景观的深厚文化内涵,提供园林景观新形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无处不在,造园从筑山到建筑、花木、园林水亭等等,无一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式美学。造园需筑山,《园冶》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6]。环秀山庄、狮子林、个园、瞻园、豫园均以山石取胜。筑山自然要理水,小园以聚为主,建筑退后,如网师园。大园要散,用岛山分隔水面,造绵延之势,如拙政园。而聚中有分,将房屋驾于水上的,则以艺圃最佳。

建筑种类繁多,厅、堂、楼、阁、榭、舫、廊、亭等等,不仅可居住、点景,还能增添趣味,在空间变换中达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的效果,比如留园。

花木也必不可少,观景中,用古松营造疏远,荷花点缀池水,香草轻掩曲径,紫藤装点山石。寓意里,用兰花象征幽居,桂花象征富贵,松柏比喻长寿,翠竹代表高洁。不过园林之美,还需造景呈现。比如留园,开始是抑景,入园先进窄巷,前后遇小、大天井,再是方厅花窗透出水景,这叫漏景,而后才走向花园宴厅,视野逐渐明朗丰富。如果是拙政园,走出窄巷,有假山遮园色,叫障景;有白墙开空窗,衬后方的石笋翠竹,叫框景。

中间水池,小亭环绕,空间相对,造型相似,为对景。水中映下远方高塔,则为借景。借景有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借风、借月的因时而借,还有种常用手法,是在屋内放置大镜,借对面景致,称为虚借。在拙政园、网师园、怡园、何园、秋霞圃都能看到。此外,我们还能在园林中感受到,树影映墙的影景、乔木遮远山的添景、屋木架主景的夹景、花香沁心脾的香景等等。

总之,园林中的简远、疏朗、雅致与天然,不止于美学,还见于心境,是中式独有的情致所在。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1 关注自然之美,体现中式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自然景观将抽象的道德观念、文化元素展现在人类面前。打破文化在纸上的束缚,以更多形态进行展现;充分体现人与人相互平等与尊重,在中国古代园林只是上层阶级的专属;中式颜色层次体现,例如千里江山图中的颜色搭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审美智慧,可以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体现出颜色的层次之美;中国传统的剪纸技艺与窗台楼阁设计的结合等。

2 提升规划水平,展现中国园林艺术

我国园林设计规划中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好的设计总是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人文理念,规划中千篇一律,为了规划而规划,极少体现设计师的深入调研思考。在园林设计中,做好前期调研,反复进行细节修改,提升规划水平,设计有灵魂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作品至关重要。

3 关注文化展现,与地域文化融合

规划是建设的起点,能够在园林景观中展现,风俗民情是一个地方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也最能体现当地文化,因此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作品都是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传世名作,如苏州博物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因为其建在太平天国遗址,所以从项目规划开始就要考虑保护文物同时融入其中。因此,在园林景观规划中,规划与传统文化当地特色密切联系,进行深入的规划,从而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深化。在生态生代、人类世、生态文明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全面深化研究其在这一时代的思想、价值观、方法、技术、功能、实现机制、形态和文化,并研究能将上述各方面整合成为独特的风景园林学途径。只有实现了这种层次的深化和细化,风景园林学才能将潜力和机会变现。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在圆林中的应用在国内有悠久历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其更融入了现在中式元素,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中式园林刻不容缓。如今,世界快速发展,我国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增进国内园林景观规划的特色与革新性的提升,就需要将规划与传统文化开展深入融合[4]。传统文化更具有代表性、可塑性、发展性、典型性,在规划设计中应全面考虑,展现中式美学。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7.

[2]郑智聪、黄河.基于风景园林本科就业偏好影响的课程改革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1):139.

[3]陈晓菲.应用型本科“技术”与“价值”的分化与整合——以风景园林教育中的微景观设计为例[J].职教论坛.2018(8):159.

[4]杨锐. 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的9个关键问题[J].中国园林,2017(1):13-16.

[5]陈文晨、徐金强、李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中外园林史》教学初探[J].科技风.2022(6):43.

[6]冯利源.中国园林建筑所体现的山水文化内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114.

作者简介:付茹(1982年—),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莒南人,本科,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园林。单位:五莲县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