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千里江山图》研究综述
摘要:《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所绘画出的一幅千古传世名作,是继李思训和李昭道之后的又一青绿山水大作。随着近年来文物鉴定科学技术的成熟发展和各方学者们对《千里江山图》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千里江山图》的绘画技法、绘画颜料、空间布局、画家、题跋、流传故事甚至是画卷的材料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副精妙绝伦的长卷式青绿山水图,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对于《千里江山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选取了关于《千里江山图》近几年的研究报告,希望能够将学者们现有的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王希孟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掀起了一股展览的热潮。同年我国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第一季第一集便讲述了《千里江山图》的前生今世,将我国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慢慢带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中,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在宋徽宗时期出现的这幅传世名作,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只此青绿》歌舞剧更是将《千里江山图》推向了高潮。也让更多人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千里江山图》,通过近几年学者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不难发现在对画作的内容、绘画技法、绘画颜料、题跋等基本属性有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后,也开始对《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颜料的来源、王希孟的真实身份、画作的流传故事和题跋的真实性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千里江山图》进行探究。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探究
对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我们只能从蔡京的题跋中了解到某些信息,知道是一位名叫希孟的少年,世人都称赞他为天才少年,仅凭一张画便流传千古。但对于他的有效信息实在知道的太少,导致王希孟的身份一直有着重重迷雾。这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想要对这位天才画家的真是身份一探究竟。
2017年9月,余辉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发表《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一文,此文以蔡京的跋文作为直接材料,以蔡京和徽宗的活动作为间接材料,辅以徽宗御赐的一批宫绢为物证,初步考证出王希孟在北宋末复杂的朝廷内斗中的人生际遇,他入画学、文书库及师从徽宗,均与蔡京的利用和运作有一定的关系。从文中可知,蔡京善于利用君臣之间的情感设计,是蔡京的举荐才能让希孟进京给宋徽宗呈画。年轻的希孟仅仅是他准备的一枚小棋子而已,他最大的意愿就是能够获得徽宗的认可,进入翰林图画院画学生的行列。2017年9月,余辉又在《中国美术》发表了《百问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一)》一文,在文中余辉先生论述王希孟完成绘画时并不是蔡京题跋中所写的18岁,实际当时的王希孟并不满18,是在他12岁时进入画学读书并开始为画《千里江山图》打下绘画基础,质疑了之前王希孟9岁时就进入画学的观点。2021年5月,贺洪亮在《美术大观》上发表了《艺术史个案研究的新范式— 读〈百问千里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一文,进一步将王希孟的履历结合制度层面,再结合蔡京仕途的起落,三路合围,得出二人履历起伏的正相关性。并且在“希孟”姓氏的问题上也进行了讨论,比如“希孟”又或姓“全”,而原签“全”字残损,被推定或误录为“王希孟”,但仍然只是个大致的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还是以宋荦的著录为依据。2021年8月,范志刚在《艺术品鉴》中发表《分析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成功因素》一文,文中阐述王希孟成功绘制这幅作品是他自身的绘画天赋,还是借助了他的"贵人"蔡京帮助,或者是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2022年5月,陈建成在《时代报告(奔流)》上发表《一个天才画家的悲歌——〈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一文,着重论述了关于天才少年王希孟死亡的流传故事。
纵观上述文献,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的信息大多出学者对自蔡京的题跋和宋荦的小注的理解,从画作中的具体细节也可以看出这位年少的天才画家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例如载重大的船反而吃水浅、风范和浪潮的方向相反还有人群的活动略缺乏组织等。王希孟大约出生在1093-1095年间,起初在画院上做学徒,后被分到禁中文书库中管理三司旧账,后来又如何被宋徽宗赏识、调教的原因仍然不太明确,但学者大概推断这或许与蔡京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对于王希孟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挖掘更多的资料。
(二)关于《千里江山图》色彩的探究
青绿山水画在唐宋时代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崇黑尚朱的时代下能用大量青绿来描绘大好河山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元代以后,由于画家们都崇尚水墨绘画而导致青绿画慢慢消逝,但作为山水画的开端,青绿山水画则是我们山水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别,因此,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研究青绿山水画是十分重要的。
2015年4月,在河南大学师从于彭西春学习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赵明洋撰写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色彩形成根源探究》一文,论文着重对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色彩形成根源探究,认为青绿山水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富丽且装饰意味浓厚,承载着中国博大的文化用色规律的定性以及审美要求的论著却启迪着后世千千万万的山水画家。2018年5月,梁穆穆在《美与时代(中)》发表《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中阐释了从这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特点出发对研究青绿山水画风衍变过程,甚至整个青绿山水画风的嬗变过程研究也是有重要的价值。2019年12月,杨婧熙、丁山在《艺术品鉴》发表了《分析宋代山水画审美表达的时代延承——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例》一文,从图像学视角下探究造境方式的意境,着重论述了宋代山水画的美学审美观和绘画的风格,以及对于在现当代山水画中的延承与拓展。2022年1月,雷业在《美与时代(中)》发表了《〈千里江山图〉的墨彩融合探析》,阐释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传承、颜色质感中可见其对墨与彩的完美融合。2022年6月,朱仁洁、曹昊在《美术教育研究》中发表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探究》中着重论述了此画吸收了晋唐青绿山水的积色语言,并结合了宋朝青绿山水的作画方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面。为中国色彩绘画史包括青绿山水画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对学者们对《千里江山图》色彩的研究并不是简单停留在青绿设色的艳丽表现上,而更多的开始关注了青绿山水画背后更加深层次的意蕴。青绿设色不仅体现出矿物颜料的珍贵和绘画者技法的高超,还有的是画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千里江山图》色彩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
三、评述
每一张画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它自己的绘画语言、绘画技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等等这样的点,但是只有找到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将整幅画关联起来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而《千里江山图》就是这么一幅画。整幅画神、妙、奇、巧,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但偏偏没想到这么一幅传承千年的画作的作者命脉如此之短,且仅仅只留下了这一幅画作。总而言之,在近6年(2017-2022)的我国学者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从整体上来看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在对于《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运用与画面内容的分析上比较深入,对于王希孟的身份职位的调查也有突破。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于王希孟的真实姓氏、王希孟被蔡京选中被宋徽宗赏识的原因以及这位天才画家真正的死因未构建出明确的框架,这需要我们去阅读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史实资料。
作者简介:丁世千(2000-),女,汉,籍贯山东昌邑,学历在: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