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视野下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毛晓静
  
新中媒体号
2023年11期
周口师范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作者简介:毛晓静(1988年6月),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研究。

项目来源:“受周口师范学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资助”,项目名称:“三全育人”视野下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F2021005

摘要:本文围绕“三全育人”视野下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和重要意义,然后探讨了高校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接着,针对生物科学专业,阐述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具体策略和建议。本研究旨在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劳动教育、生物科学专业、实践路径

引言

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多变,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探索适合该专业的劳动教育策略和模式,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高校劳动教育在“三全育人”视野下的重要性

高校劳动教育在“三全育人”的视野下具有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有力支持。因此,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

“三全育人”是指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在高等教育中,“三全育人”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劳动教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首先,实践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基本素养,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际进行转化,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劳动教育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观念,提供就业所需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校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

高校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观点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提高实践能力。最后,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锻炼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了解职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提高职业素养。

二、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是培养生命科学方面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涉及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然而,在高校劳动教育方面,生物科学专业存在一些特点和现状。首先,生物科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技能。其次,生物科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第三,生物科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他们能够从事科学实验和科研项目。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生物科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很多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实验设计方面存在欠缺。其次,生物科学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素养,但在实践中却较少提供科研项目的机会,缺乏与科研团队合作的实践经验。此外,生物科学专业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并未能充分应用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三、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生物科学专业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包括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设计、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互动与导师制度建设。

首先,在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设计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可以设置生物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置实地考察和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身走进自然生态环境,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理解。其次,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高校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提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够锻炼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竞赛,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表达能力。第三,师生互动与导师制度建设是推动生物科学专业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担任学生导师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关注。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导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导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学术讨论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四、案例分析与验证

在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中,案例分析与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可以评估实践路径对学生的影响和效果。

在案例选择与实施方面,可以选择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实践案例,例如生物实验、生态保护项目或科研项目等。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实践更加具体和实际,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与科研机构、生物学实验室或生态保护组织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在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方面,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等方式获得,用于评估学生对实践教育的满意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定性数据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得,用于探究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反思和成长过程。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可以评估实践路径对学生的影响和效果。例如,可以分析学生在实践中的得分情况是否有所提高,学生在实践后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是否增强,以及学生对实践的评价和意见等。在结果讨论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实践路径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策略和建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这对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改进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未来,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将变得更加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物科学领域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技术和应用,对人才的要求也将提高。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明.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8(3):42-47.

[2] 张瑞宏. 高校劳动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5.

[3] 王健,刘丰. 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劳动教育的发展问题探究[J]. 实验生物学教育,2019(3):16-20.

[4] 黄海涛,朱红. 生物科学专业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 生物学教育,2017(4):12-15.

[5] 罗泽宇,杜清华. 高校劳动教育的特色与路径研究[J]. 当代经济,2018(6):120-1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