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健康中国”战略下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学的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并落实。健康教育方案也被纳入学校系统,健康教育是各级教育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和健康课是确保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开设体育和健康课程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方案的过程中,体育和健康教育方案都存在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
以“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对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小学体育、健康中国、心理健康、融合教学
一、引言
我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升温,从90年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契机,但是体育竞赛并不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与健康教学能有效降低小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在体育环境中,锻炼有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进行评估,提高认知能力。例如,室内游戏,如“数青蛙”和“输入命令”。其次,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独特性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一般来说,学校锻炼是在户外进行的,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可以帮助学生从压抑的室内空气中解放出来,感受新鲜的室外空气,从而放松精神。此外,教育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即使是最不活跃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2)体育与健康教学能有效降低小学生对人焦虑水平
体育教育往往以集体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共同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显示出一个多方向的群体。这种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方面的人际沟通和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个人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双方都能提高技术技能、转移知识,通过广泛交流和积极互动,创新技术措施。同时,在行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必须积极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调、理解和合作,以促进对自己的有效定位,并能够在适当的情况下与他人沟通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3)体育与健康教学能有效降低小学生冲动焦虑水平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竞技形式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和比赛,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像“拔河”和“三人深蹲跳跃接力”这样的游戏。通过这样的体育和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在比赛中与他人合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冲动焦虑。
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浮于表面,缺乏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没有真正领会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由于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加上体育知识较为繁多复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使得学生在体育的学习的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以课堂串讲为主,缺乏实践活动,更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枯燥乏味,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增加了更多的难度,导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了体育学习的乐趣和好奇心,阻碍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能力发展。
(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
我们发现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很多学科教师对心理教育健康教学的学习程度还不够深入,更多的是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受到教师鼓励后的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能够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类学生也会和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他们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与教师的沟通也会逐渐减少。
通过对家长的调查结果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和家长交流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会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甚至抗拒这种沟通,在了解中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做错事情等上。
四、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学的改革策略
探究健康中国”战略下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学的内容,以本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基础,将课题研究重点内容放在小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学习心态等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挫折方面进行探究,研究其中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学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重点内容,选取重点进行研究的开展。在课前、课中、课后建立“五步法”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具体内容如下:
①明确目标,整合教材
要明确每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体育课堂上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课前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目的,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脱离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
②创设情景,激活体验
小学生现阶段的注意力和自控力还不够,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情感,也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更好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③合作交流,建立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为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建立学习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在和同伴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交流方式会解决一些学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知识、建立友谊。
④多元评价,鼓励为主
教学评价要贯穿课堂的始终,同时要通过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鼓励学生为主,实践表明鼓励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十分有用。
⑤反思总结,认识自己
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改进,因此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试卷上写试卷分析或者每周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而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
4、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意识。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在活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提升、理论知识积累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重视学生在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课堂过程中的评价和改进,对学生的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进取心、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和问题反馈,帮助学生更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自身体育能力、思维品质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五、结语
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设计,在综合素质教育的政策的要求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转变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更注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快乐和幸福感,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发展,积极参与丰富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晶.巧用心理效应,为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锦上添花[J].田径,2023(07):63-65.
[2]陶娟.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田径,2021(12):66-68.
[3]李智卿.小学体育与健康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2):82-83.
[4]周锦.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156-157.
[5]刘金鑫.谈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滋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才智,2020(17):188.
[6]姜永胜.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94-95.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0.13.094.
[7]于文政.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探[J].才智,2020(12):30.
[8]王翠.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1):56-57+90.
[9]梁永顺.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31-132.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