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多元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以“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为例

李钢
  
新中媒体号
2023年25期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四川省泸州市 6462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诸如智慧职教、腾讯会议、钉钉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也在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越发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嵌入了信息化的元素,装备制造类的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而专业化,学生的课程学习也从原来的教师课堂讲授兼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同时,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要不断提升,加上1+X证书制度和产教结合策略的推行,使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标准可遵循和借鉴,基于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本文作者以本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为例,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客观、有效地评价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最终达成“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感”,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有效支撑专业教学目标,促进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完善课程内涵建设。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多元评价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载体,是培养适应产业、岗位需求人才的主阵地,遵循够用、适用为原则,具有职业性、定向性、适应性、实践性、双重性等特点。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要依据。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多元化有效的教学评价,真正实现对过程进行边学边评价、边做边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让学生可以通过评价获得激励,通过互评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帮助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更好地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分析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是我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全面对接装备制造产业,以具体的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工作职责为教学内容,将岗位能力作为学生的教学技能目标,将具体的生产加工实例分解为实际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形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看图纸、熟工艺、编程序、精操作、保质量”,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以往对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采取理论笔试40%+实践操作综合技能测试60%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手段,评价的主体多为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评价模型固化单一,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主观随意,只注重终结性评价,不注重过程性评价,不能同时支持常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被评价者的情况。学校评价结果的展示不够直观,缺乏对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挖掘,使评价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与感悟,对其学业进步、职业素养培养的关注与评价不多,该评价方式不仅有碍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还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教学体系。此外,该评价方式对赛证的融入度不够,部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培训与比赛,参赛培训的结果和比赛的结果未能融入到课程学业评价,未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考取相关证件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仅仅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对教师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效果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不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多元化评价改革

1.将具体生产实例碎片化,全程实施量化考核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能“看图纸、熟工艺、编程序、精操作、保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基于该目标,在评价改革时,课程教学团队将生产任务进行碎片化处理,设计制定具体的量化评价表,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实施量化考核,将全过程的量化考核结果汇入总成绩计算。

以“台阶轴数控车削”任务为例,设计制定量化考核表,融入职业素养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完成实训内容时,多角度、多方位地评价学生,让学生知晓该课程最终成绩包含的具体维度(见图表1),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次教学任务,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临近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将课程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的实训技能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中。

2.将课程教学内容任务化,全面实施混合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团队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化分工(见图表2),参照岗位具体工作要求,结合各级各类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规则,对任务编制具体的量化考核细则表,结合线上学生自修情况,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着重提高学生处理现场工程问题的能力。

3.推动职业教学评价专业化,落实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制度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应合理统筹职业教育内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大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资源。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落实“1+X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效果。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实施课程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增加职业岗位评价内容。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时,对接企业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实际岗位环境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此时该企业在教学评价时,应具有一定的权力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多元化评价中,应增加企业评价项目,该评价内容可不计入课程成绩,但对后续的就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学生在岗位工作时的状态表现等,综合评价学生实际的岗位素质。

另一方面,应构建专业化技能评价体系。专业技术证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学生专业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较大的支持。因此,可以将职业证书与课程多元化考核结合,将证书级别作为技术考核等级,并增加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考核后获取专业证书时,可以免去相关基础专业课程,以此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掌握水平。在《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专业相关技能等级证书,鼓励学生在课程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以充分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4.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地、多元化有效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习者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与标准,对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个人的专业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他评是指学习者以外的人(同学/教师/社会评价)对学习者全方面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他评客观性强、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权威性。课程任务量化考核量表可以全方位的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掌握程度,促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学习。

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丰富的且专业的学习参考资源,随时随地均可能开展线上学习;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及时有效全面对学生学习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归纳并分析,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课证通融、赛课结合,比赛“基于教学、高于教学”,相当于为一线专业教师们出了一道新“课题”,督促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赛”促学,赋能学生主动学习。由于比赛广泛公开、参与者众多、关注度高,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有价值感。同时,鉴于比赛的竞技性,职业学校通过支持学生参与比赛,营造新的学习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投入学习、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教学成效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标准为导向重组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为引领,强化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课证通融、赛课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标准为导向重组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为引领,强化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5.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扮演着传授专业知识技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者,也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判者。同时,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当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教师也应当是被评价者,不仅要接受学校主管部门的各项考核指标的评判,还要接受学生和社会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判可以从对所任教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团队建设、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施能力及效果、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和考取各类专业证书、学生评价、社会服务成果等方面进行。促使教师在落实“融合育人、多元育人的过程中树立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态度,走进企业、贴近产业,更新技术技能知识,以课程体系为核心载体,加强课程资源要素整合,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三、结论与展望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并通过完善课程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对其内在价值和外显效果进行价值研判并作出决定的过程。通过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阶段性学习情况和自身的不足之处,还能够帮助教师识别教学反馈信息,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和改进,不断修正课程教学的方向,让教师的“教”法有的放矢,让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凸显重点,形成课程建设的闭环,同时这又是螺旋式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屠春娟,石皋.项目化课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究.2013

[2]曾德江,鲍仲辅.多元反馈式高职优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价值工程 2014年第10期

[3]王亦秋,杨秀翠.新时期地方高校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 新时代教育.教师版  2017

[4]艾冬梅, 张琴, 江梦莹.多元化教学评价浅析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5]杨慧,夏河山,刘冬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学科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61-62+65.

[6]朱雪梅 “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9

[7]刘嘉.杂志多元教育评价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人民教育 2020

[8]普荃. 建立多元化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工程测量”为例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月第3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