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研学旅行对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来,文化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便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研学旅行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两者的结合运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将探究非遗研学旅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来研究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1 引言
研学旅行,是一项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旅游项目,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教育旅游、修学旅游[1]。文化认同生发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表现为人们对相同文化符号的运用,对相同价值观念的承袭、遵照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是对同一文化具有倾向性的共识和认可。”[2]近年来,研学旅行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快速发展。旅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有效地增进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将“非遗”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即有利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度,也能创新高品质研学旅行产品,让学生更加热爱非遗,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遗,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探讨非遗研学旅行对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非遗研学旅行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效应,并对通过非遗研学旅行来增强文化认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主要研究内容
2.1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2.1.1发展优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并给予政策指导。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确定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国家发布了较多的关于研学旅行重要文件,从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视。相关部门不断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和形式为探索“非遗研学旅行”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参与非遗研学旅行活动,可以深入了解非遗历史、技艺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增强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等。因此这一研学方式的产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得到相关各方支持。2004年我国加入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明确指出保护是指“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各种措施的实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研究、保护、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等。”此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中作出了“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研学旅行基地”等一系列努力。开设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非遗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普及面也越来越广。
2.1.2非遗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缺乏旅行体验是非遗研学存在的较大问题。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正在蓬勃开展,但是存在学旅融合不足的问题,在力避“重游轻学”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过多研学任务的弊端,许多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得到了浅层次的旅行感受,而没有得到真实情境中的深度体验。相较于僵化人设的学校教育环境,研学旅行为学生深度体验提供了广阔空间,有着让学生在活态文化[3]、真实情境中产生深度体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我们的课程却选择了忽略和无视,“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并没有深层次体验,这仅仅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4]。这种研学旅行的背景之下使得非遗研学旅行也是缺乏深度体验,而非遗研学注重实践和体验,需要让学生沉浸到真实的场景和人物角色中,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感受到更深刻的体验。
缺乏专业非遗研学人才,非遗活态传承和专业性的特点要求在非遗研学过程中有传承人参与。但存在的问题是非遗传承人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教育实践和经验,而研学机构老师具备旅行、教学知识却缺乏非遗技能。因此培养更多掌握非遗技能的研学人才在非遗研学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
非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非遗研学过程中,目前更偏向于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类体验性较强或者在短期内更易于实践操作的非遗项目。部分传统医药和以传统节日、庙会、传统仪式等为代表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符合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标准,但是目前还缺乏这些非遗项目的探索与实践[5]。因此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来挖掘更多的非遗项目加入研学旅行中去。
研学旅行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各种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乱收费、研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研学安全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也面临着研学者对研学效果不满意的情形,比如期待的研学资源与课程质量不匹配,研学实践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水平[6]。
2.2非遗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
2.2.1非遗研学旅行体验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
游客在旅游地所获取的旅游体验、游客感知等因素,对于游客文化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7]。国家级名录将非遗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劳动教育课程相融合,开展研学旅行,丰富劳动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体验非遗项目,一方面可以体验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践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沉浸对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证实[8]。在戏曲主题的文化研学活动中,将戏曲文化、家国情怀等融入景区整体,再通过对戏曲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剧目创作过程的深入了解,使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耳濡目染,增强文化认同感。再如美术类研学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身走进美术馆,在近距离与文化艺术的接触中感受文化的熏陶,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对传统中国美术、艺术的理解和认同。
2.2.2非遗研学旅行体验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
通过研学旅行,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觉醒,增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重视和热爱[9]。首先,青少年可以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深入体验不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了他们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其次,非遗研学旅行增强了青少年保护非遗文化遗产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交流,能够体会不同地方的人文精神并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青少年们关注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最后,这种参与保护非遗的意识能够激发青少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提升他们非遗文化的自觉性,从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与传承人。部分学生在对非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会选择学习一些非遗技能,或者更多地参与到非遗保护的活动中去,这也为中小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带来了启蒙。
3非遗研学旅行增进文化认同的发展对策
3.1提升研学者的旅游体验
学习者知识、认识、情感和行为对旅游体验具有正向影响,打造良好的非遗研学旅行体验必须要认识到旅游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10]。研学旅行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实现其“寓学于游,寓学于行”的功能。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要具备专业的研学人才、完善相应的研学课程并充分地利用好非遗研学资源,提升同学们的研学体验重视研学体验中的情感因素以充分调动其在非遗研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充分发挥非遗的地域特色
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增强其地方性知识或建构地方认同的目的,因此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11]。我国的非遗文化内容丰富,不同地方拥有不同地域非遗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地域文化自信的无形中也在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豪和认同感。
3.3增强非遗传承人在非遗研学旅行中的作用
非遗研学想要达到更大的研学成效无疑离不开专业非遗传承者的参与。非遗传承人的口头和行为叙事会让学生进入叙事传输状态,能够使学生产生情绪共鸣,从而建构中小学生群体的价值理想并实现意义的转移[12]。非遗传承者对非遗的认识、学习到最终选择传承的过程和原因可以使得研学者对于非遗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理想,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的选择。
4结语
非遗研学旅行是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的结合,有着“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的作用,非遗研学旅行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认同,进而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文分析了非遗研学旅行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在研学者旅行体验、非遗地域特色和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三个方面给予了增强文化认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沈和江,高海生,李志勇.研学旅行: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与效果考评[J].旅游学刊,2020,35(9):10-11
[2]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2):175-187.
[3]殷世东.活态文化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考察[J].教育研究,2019,40(03):154-159.
[4]王晓燕.研学旅行亟须专业化引领发展[J].人民教育,2019(24):13-16.
[5]刘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的实践——以非遗研学为中心的探讨[J].非遗传承研究,2022,(01):29-33.
[6]于梁. 立德树人视角下体育研学旅行的实践价值与创新发展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学校体育分会).2022:208-210.
[7]何金璐, 艾少伟.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3): 99 - 103.
[8]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73(2): 89 - 100.
[9]赵玲,吴兵.研学旅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研究[J].心理学报,2017,39(12):1184-1187.
[10]黄俊毅.研学旅行、旅游体验与非遗保护——基于永春非遗研学旅行的实证研究[J].西部学刊,2022,(10):133-138.
[11]刘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的实践——以非遗研学为中心的探讨[J].非遗传承研究,2022(01):29-33.
[12]郭炎冰.基于叙事传输理论研学旅行中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以非遗研学旅行为例[J].旅游纵览,2021(02):57-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