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研究

王茜
  
新中媒体号
2023年36期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省南阳市 473061

摘要: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开展分析,阐述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开展思政教育作用,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包括坚守思想阵地、完善组织建设、延伸活动路径,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运用媒体路径、改进教育体系、注重培训团队结构组成等,以此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使相关人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文化环境

引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来说,便是将马克思主义逐渐延伸、拓展,将复杂、晦涩的内容转换为浅显易懂的理念与知识,站在人民自发意识层面,促进全社会普及化。其主要目的在于将马克思理论与社会发展状况有机结合,并逐渐融入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静态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需要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从动态层面来看,马克思更像是一个被社会大众认同的过程。现阶段,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到大众的力量,来评估大众对于马克思的接受程度,是否能够有效转换为物质动力[1]。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开展思政教育作用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现阶段,人们的人格特征愈发凸显,个人需求逐渐多样化、多元化,若想培养相关人员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考虑其时代性与普遍性的特点,切实履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增强理论说服力与感召力。

(二)提高思想觉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意义显著,能够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化落实,各地区的政策制度建设也愈发完善,人们对马克思的重视度也在不断上升。不仅为党员适应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也能助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利于人们价值理念的良性发展。根据实际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政府更看重人才的综合成长,并不断加大素质教育的推广力度,也能深化教育改革。为此,各地区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积极推行育人计划,引导人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强化民族精神

根据历史实践数据显示,民族精神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向心点,若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达到富强、民主的目标,必须凝聚人心,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推动人们的思政教育,使社会大众能够准确了解国家精神、时代内涵,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己任,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保持全体人民团结,在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下,不懈努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

通常来说,思政教育的活动开展,需要依赖教学场所,要求参与者保持足够高的积极性与热情,能够主动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以往的教育方式没有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为切实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将学习者作为教育主体,打破以往过于注重满堂灌顶的错误格局,强化人们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保证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现阶段,各地区的思政教育改革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诉求,了解教学现状,更多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特点,简化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求教育者更多采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言语阐述自身观点,发挥理论的魅力,调动学习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对于马克思理论来说,应采用科学分析法,集中挖掘日常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比如在思政教育环节,可布置新闻速报内容,要求学习人员主动收集当下社会热点事件,集中讨论热点新闻,并踊跃发言。根据教育者的讲评,辩证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能够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入侵,坚定自身信仰,不断丰富自身学识[2]。

(二)创新教育模式

为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相关人员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指导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彰显思政教育的作用。将先进媒体技术用于思政教育,扩展向人们传输思政教育内容的渠道,突破思政教育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有关内容,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为被教育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在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开设账号,调动人们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加与被教育者的交流机会,了解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解决问题,降低人们接受思政教育的难度,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丰富思政教育活动形式

人们的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学习习惯也略有不同,为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要丰富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吸引不同类型人群参与活动,并在参与活动期间接受思政教育。增添思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组织文艺汇演、观影等形式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意愿强烈,凸显思政教育活动的作用,在活动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有关内容效果更好,达到思政教育预期目标。除此之外,也可组织慈善性活动,鼓励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丰富参与活动人员的生活经验,强化参与活动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为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四)构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思政教育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用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实现可用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以便深入开发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设计线上学习平台的功能,确保平台功能全面,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当其进入学习平台后,可快速检索到想要获取的学习资源,接受思想的洗礼。增加用于线上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平台建设可用资金充足,将先进的技术用于平台建设,提升教育平台的稳定性,并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维护工作,及时发现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措施解决问题,保证用户的平台使用体验良好。

(五)加大宣传力度

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增多,思想容易受到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将宣传工作作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范围。深入研究不同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明确各媒体平台的受众群体,基于平台信息传播途径,制定差异化的宣传方案,使人们有兴趣获取推送的宣传信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切实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避免人们思想出现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加强文化建设,在合适位置张贴思政教育海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在人们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确保人们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六)完善培训制度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制度执行者,思政教育人员的素质影响教育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开展教育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能力水平与思想觉悟。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确保参与思政教育人员理论基础扎实。健全考核制度,检验培训制度的落实效果,保证各思想教育人员能力水平高,能够引导被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思政教育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正确认知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更为科学的手段,将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大众,降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难度,日常生活中约束自身行为,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3]。

(七)健全考核机制

健全的考核机制能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使其正确认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有关部门应完善考核机制,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完成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使考核机制覆盖各行各业,全程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分析思政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帮助其优化思政教育方案,确保思政教育制度顺利落实,思政教育效果与预期相符,接受教育人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根据各行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思政教育工作考核标准,要求各思政教育人员明确工作目标,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制定更为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案,积极配合考核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关人员要关注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改变被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主动承担社会发展责任,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理论阐释[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07):153-156.

[2]付蕾,王伟.铸牢“00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中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39-47.

[3]张佳,石俊.高校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机制的构建思考[J].成才之路,2022,(20):5-8.                                                  作者简介:王茜,1989年10月--,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邮箱:876512532@qq.com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