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马克思生态美学的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策略探究

赵萍
  
新中媒体号
2023年38期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摘要:马克思生态美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的理论指导。本文按照马克思生态美学的基本向度,探讨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的实践理路,使休闲农业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风貌。

关键词:休闲农业 景观 生态美学

项目基金: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

景观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YQ2023035)。

一、马克思生态美学思想

习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马克思生态美学将审美思想纳入生命动态系统和人类审美范畴,对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各项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人们会依据美的规律与个体的内在诉求,对自然界进行调整和改变。美作为劳动的创造物,以人们改造、保护自然界的劳动为载体,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以“美的形态”满足精神诉求。马克思生态美学为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一方面,应遵从和而不同的生态审美思想,在维护生态的基础上开展“正当的实践活动”,确保人和其他生物、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始终保持协调和平衡;另一方面,要积极追求生态和谐,既要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要满足人类的审美诉求,实现赏心悦目的心理和美目标。因此,在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中,既要注重自然景观环境建设,又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人文景观,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从而创造美、发现美和体验美,实现于人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社会实践。

二、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的意义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在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对休闲农业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势在必行。四川秦巴山片区拥有底蕴深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及类型丰富的美丽乡村,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的资源条件优越,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休闲农业景观粗放开发、资源浪费、景观同质化、缺乏本土化特色等问题。加快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既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农业产业链,保障农民增收致富,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三、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策略

(一)基于生态平衡美确定开发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中的自然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美如画卷的自然风光,质朴恬静的田园景色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区经济活力。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既包括物质性的资源,如乡村聚落、生态环境、大地景观,也包括非物质性的人文资源,构成要素非常丰富[3]。农村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农耕文明、民居住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不仅仅表现为休闲农业产品独特的市场形象,更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在休闲农业景观开发中需要以生态理性对经济理性加以匡正,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乡村环境、关心乡村生态的氛围,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造成的环境问题,按照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思路,将休闲农业景观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如“大园区+小业主”、“产业基地+庭院经济”等方式,保留田园风光,实现山美、水美、园美、村美、人更美的生态平衡美。

(二)按照美的规律开发人文景观资源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尺度。“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相关论述所展现出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中人文景观资源的整合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文景观资源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灵魂所在。地方民俗、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等构成了乡村人文景观,是休闲农业“文化化”与“特色化”开发的资源禀赋。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要依据美的规律构造“人类的栖息地”,重视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和美乡村”,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5]。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反映出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美丽乡村侧重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而和美乡村则更侧重于乡村的产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是以协同理念为引导营造的乡村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美”是以美学思维为引导建设的美丽乡土生态景观和美好乡村人居环境,体现了鲜明的“生态文明”价值追求。和美乡村建设为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提供了目标导向和空间支撑,同时,休闲农业发展也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旅游力量和产业支撑。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要以马克思“美的规律”为指导,体现休闲农业景观的人文价值,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既审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也关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对于四川秦巴山片区休闲农业景观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马克思生态美学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休闲农业景观建设内涵,有助于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生态美,进而实现四川秦巴山片区的全面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缪祥虎,陈克开,周红芬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J].云南农业,2020(07):40-41.

[3]赵萍.精准扶贫背景下四川省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农业,2018(09):74-7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5]黄祖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和”字上做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2023(05):40-42.

作者简介:赵萍(1972一),女(汉),辽宁沈阳人,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旅产业发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