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特色研学基地建设实践研究
摘 要: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自此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被带入了快车道。高职院校要深度挖掘自身丰富的实习实训软、硬件资源,加快推进教育和旅游融合发展。本文以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鞍山市职教城)为例,分析其特色研学基地建设优势、建设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研学基地;高职院校;职业体验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支持研学+活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资源优势,推动职业技能、劳动教育深化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未来,职业教育与研学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研学基地建设概述
2016年,教育部发布《研学旅行进入中小学的意见》,国家旅游局就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品牌认定活动。2017至2018年,教育部遴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2019年《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正式实施。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研学旅行的参与者逐步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展研学业务企业的数量仍是不断增加的,2022年新增111家/月,规模不断壮大。[1]
国务院在2014年31号文件中指出,“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承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重任。高职院校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学术报告、特色课程等课程资源,文化、体育场所设施资源,可以转化为研学旅行活动特色资源,建立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在丰富中小学研学旅行资源的同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建设特色研学基地实践——以鞍职院为例
研学基地的特色化,就是依托职业院校软硬件资源优势,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创新作用下,突破其原有的职业教育功能,激发出研学实践的教育功能。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鞍山市职教城)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紧扣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辽宁学子担当国之重任”为研学总目标,围绕新时代“六地”内容,结合学院和园区实际,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打造研学课程,设计研学线路,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一)研学基地建设基础
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园区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专业最齐全、功能最完善的职教园区之一。园区占地面积 12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76 万平方米,入驻中高职院校 12 所,开设钢铁冶金、加工制造、信息商贸、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学前教育、农林牧渔、建筑施工、卫生护理等167 个专业,建有装备技术、交通运输、现代服务等12个实训基地,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 2 亿元,拥有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的优质研学教育资源。同时,学院为研学实践活动配备了由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企业高技术人员等 100 余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同时,由旅游、护理等相关专业学生组成志愿服务团队,为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指导、辅导、保护服务。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不仅提供技能知识的专业讲解,更突出研学体验,让学生实际动手,增强研学互动性、趣味性、实效性。
(二)品牌理念
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鞍山市职教城)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中小学研学基地后,精心打造了以“立德、养正、树人”为教育宗旨,以“学科技课程、体自然教育、悟精神文化”为教学特色,以“产、学、游”为教育模式的研学品牌,开发了陶艺制作、3D 打印、汽车模型组装、VR 体验等24个职业体验项目,为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提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适宜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按个性化需求组合的“菜单式”研学服务。
1、基地实力雄厚,倾心做好保障。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鞍山市职教城)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安全保卫先进单位、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辽宁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辽宁省研学基地、鞍山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鞍山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依托基地设施,打造完美载体。园区布局合理,包括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体训区、景观区等功能设施配套齐全。按照“一园区、两场馆、三方向、四启蒙、五广场”总体设计思路,发挥统筹管理职能,根据研学育人目标,坚持“系统规划、分类设计、纵横贯通、资源共享”,以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美育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为主线,开发打造集“五大板块”于一体的多年龄段的研学课程和研学路线,为研学实践活动“高起点起步、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筑牢了基础。
3、精心研发课程,研学路线新颖。研学课程的制定,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的思路,激发中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课程设计思路可以概况为“三阶段、四环节”。三阶段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包括准备环节、课程设计环节、课程手册的编制环节、课程反馈的有效环节。课程的制定从了解职业的社会需求和职业环境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使得他们的技能兴趣、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职业教育认知水平逐步提高。
4、开发研学师资,保障授课质量。整体师资力量雄厚,能全面满足研学实践活动需要。目前为研学实践活动配备了由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企业高技术人员等 100 余人组成的专业化教学团队,设计并开发研制了8本研学教材,24门课程。特别是为服务中小学生研学,由旅游、护理等相关专业学生组成志愿服务团队,为参加研学实践活动的中小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引导、指导和服务,为增强了研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实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具体做法
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坚持行前有备案,活动有方案,应急有预案,结束有总结,确保活动有序进行。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实现了“管理科学化、流程规范化、活动安全化”的研学实践教育效果。
1、优化制度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在内部管理方面,深入理解研学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从研学实践出发,重新审视研学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研学管理体系,确保研学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2、加强研学师资培训,保障研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研学实践活动开展质量,强化教师研学授课能力,夯实研学教育学习成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研学教师开展培训,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前期准备、课程内容设计等培训内容,令教师对研学教育活动有了新的认知、思考、高度,明确了研学活动意义,坚定了教学目标,在课程资源使用、课堂实施路径有了新思路、新方法,为研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统筹规划研学模式,丰富课程体系。 将研学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将研学课程与校内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走下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研学课程模式。建立区域性研学课程,以“行走家乡”为路径,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建立起以乡土民情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形成“一主多辅”的课程结构。
4、加强研学过程监管,严保学生安全。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先后制定消防安全制度、集会安全管理制度等30多项研学实践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研学教育安全预警和动态管理机制。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制定了安全管护措施,所在区域均设有安全警示和隔离标识,安装摄像监控设备,相关研学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修缮确保运作良好,配备由专职、兼职人员以及志愿者等组成的安全管理队伍。
5、申办研学专业获批,夯实人才保障。鞍山地区工业遗产价值底蕴深厚,在工业遗产基础上开发研学基地具有明显优势,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鞍职院紧跟趋势,申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并成功获批,实现了“围绕基地办专业、充实队伍强基础”目标定位,新专业的申报为特色研学基地建设、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充实了人才力量。
(四)获得成效
学院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秉持“立德、养正、树人”的教育宗旨,遵循研学实践活动的层次性、多样性、研究性的特点,开展了以“学科技课程、体自然文化、悟工匠精神”的体验式研学实践活动, 现已完成并优化了《体验非遗文化 传承工匠精神》《重温红色记忆 续写钢都故事》《走进国学殿堂 开启智慧人生》《探究工业科技 共创智慧未来》《爱护生态生命 敬畏自然环境》等5条路线,24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精心课程的制定激发学生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职业认知水平,得到社会高度认可。2023年为14120人次中小学生提供了6500 课时的授课服务。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院吸引力、影响力,为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完善城市文化旅游配套、改善和保障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特色研学基地建设建议
高职院校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地,应该紧扣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围绕新时代“六地”建设,立足自身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体系,为新时代青少年茁壮成长,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1、立足“五大安全”,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特色研学。以国防教育为核心,围绕提高国防安全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学院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功能,带领学生走进国防教育展馆、国防教育广场等红色场所,重温红色历史,唤醒革命精神,铭记先烈,坚定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增强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
2、立足科教资源,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特色研学。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发挥学院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的丰富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高科技企业,了解研究和创新的阵地,了解“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驱动,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开发科技研学课程,共同为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3、立足东北振兴,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特色研学。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学院自动化、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为主线,开放五轴加工中心等现代实训基地,让青少年充分了解工业门类,了解制造业对于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意义,了解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意义,了解辽宁打造万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省情,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初步规划。
4、立足乡村振兴,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特色研学。结合学院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涉农特色专业,带领学生开展植物学、动物学的体验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农业生产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了解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结合劳动教育,亲身体会农业研学的乐趣。
5、立足丰富资源,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特色研学。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符号里的中国”特色研学,通过五种技艺实践体验,使学生体验到从传统技艺制作职业的艰辛不易,唤醒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无声交流意识,培养孩子精行俭德、廉美和敬的美好心态,让学生在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体味到中华文明的绚丽璀璨。
6、立足开放视野,打造大视角开放合作枢纽地研学课程。打造大视角开放合作枢纽地研学课程,应该充分发挥沈阳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研学布局,服务辽宁乃至东三省研学需求,打造“云上研学”,引导其他地区的学生到辽宁进行研学旅行,体现“山海有情,天辽地宁”。
参考文献:
[1]郭修平,王静文,刘帅.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分析——基于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1(14):6-10.
[2]张继方.高职院校开展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探索与分析[J].教学与研究,2022(16)
[3]禧琳.高职院校研学基地建设初探[J]. 科学咨询.2022(6):174-176
[4]姜宏宇.航高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浅析[J]. 旅游纵览. 2021,(5):86-89
哈晓莹 女 (1982.01-),回族,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育管理
孟静 女(1973.01-),汉族,辽宁鞍山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育管理
徐新凌 女(1973.03-),汉族,辽宁鞍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育管理
常慧妍,女,(1971.7-),汉族,河北苍黎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高校绩效管理
孟劲松 女(1970.11-),汉族,辽宁鞍山人,本科,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