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议题式教学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议题式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作为一种与新课改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政治;学习积极性
1议题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意义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应通过引入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1]
1.1满足学生需要的内在要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因此,课堂中学生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是教师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议题式教学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议题式教学中,学生需要课前进行预习以及搜集资料等,课中则需要参与活动以及与同学进行讨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后也需要通过一系列方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等。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一目“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时,可设计“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总议题,让学生课下进行预习并且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对两个子议题“中国邮政逆袭成功的原因?中国邮政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整个教学学生都真真切切地参与其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1.2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根本要求
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议题式教学作为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显著作用。议题式教学要求通过活动、辩论、调查、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探索,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够使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时,以“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会如何行使职权”为议题,让学生课前对人大代表进行了解,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使学生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以及主要职责。通过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能够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3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议题式教学作为集活动与讨论、课内实践与社会实践、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等一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首先,对于政治认同来说,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再直接将结论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性、辩论性等方式,依托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得出结论,在课堂或课外实践中验证结论,升华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来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4]例如:在学习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时,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通过观看影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其次,对于科学精神来说,议题式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不同的劣构问题,同时也需要对此类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再次,对于公众参与来说,议题式教学中,常常需要学生以某个身份的定位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最后,对于法治意识来说,议题式教学中,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规则与程序,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
2议题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实施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明确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对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实践者,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精神。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相应结论,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在亲身体验中领会知识,以达到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此外,要想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还需要教师在议题的设计、素材的选择以及内容的呈现等方面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灵活把握,只有符合学情的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才能高涨。
2.2思辨性原则
议题不同于问题,也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再现,议题的设置要具有思辨性,应有探索的价值,且能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设置议题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结构不良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有充分讨论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帮助与引导,以使学生的思辨过程更为明晰,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能够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3情境性原则
议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系列情境的支撑,只有将议题与议境深入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否则教学就会变得乏味无趣。因此,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要重视议境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知识,升华情感,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此外,在选择议境时,要紧紧围绕核心知识去选择,以实现学科内容与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去选择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情境的选择也要兼顾时代性,这不仅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价值,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
3基于议题式教学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提升的具体路径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学生必备品质的形成与关键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而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理论知识积极性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为此应不断优化议题式教学,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价值。
3.1精心选择议题,贴近学生实际
议题的选择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要使议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一方面,议题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与学生相关并且熟悉的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时,以“如何从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感受改革开放的意义”为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去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议题式教学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议题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困惑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掌握程度等因素,分层次的进行议题选择,以保证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优化议题设计,吸引学生注意
议题的设计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议题的设计,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议题,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议题要具有可议性。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具有价值冲突的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学生结合课程知识还能够进行辨析与评价,以此得出正确结论,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其次,议题要具有情境性。议题式教学强调“题”与“境”的相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引入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以此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这样更有利于吸引注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以“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如港珠澳大桥的建立、国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新时代的“新”,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议题要具有多样性。议题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是什么”的简单议题,也有“如何做”的复杂议题,从“是什么”到“如何做”也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议题时,不能只设计同一种类型的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种类的议题,使议题具有挑战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3.3实施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如果评价运用得当,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议题式教学中要重视评价的应用。第一,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是以作业和考试为主,这既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在议题式教学中可以引入辩论、演讲,海报制作等方式的评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重视过程性评价。在传统的评价中大多数教师只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表达情况、组员合作情况等,同时也要及时的进行指导与反馈,以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第三,鼓励自我评价和互评。传统的评价主体大多数是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以“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议题,课前让学生通过媒体报道、社区考察等方式来搜集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课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讨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课后让学生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讨论的参与度、协作能力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收获、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自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审视自己和了解自身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学互评可以帮助彼此之间及时获得反馈,有助于学生反思与进一步的提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不断优化议题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入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
[2] 范新兰.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入的策略[J].科教导刊,2021,(20):163-165.
[3] 沈青青.议题式教学视角的情境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7):39-41.
[4] 侯新旺,刘海军.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议题式教学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0):21-23.
作者简介:刘慧敏(1999—),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