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统编版初中语文边塞诗家国情怀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边塞诗教学是教育研究与实践关注的重点。边塞诗是家国情怀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应渗透着家国情怀教学。在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中可以运用注重诗歌诵读,领悟家国情怀的内蕴;创设相关情境,促进家国情怀的共鸣;深入联想想象,深化家国情怀的认知;对比阅读诗歌,建构多篇的情感联系等策略进行家国情怀教学。在边塞诗家国情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家国意识,促进家国情怀传承,培养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边塞诗;家国情怀
一、初中语文边塞诗与家国情怀
边塞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诗歌类型,边塞诗又称出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内容题材,唐朝是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边塞诗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对军民生活的记录,二是对边塞自然风光的描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六首边塞诗歌,五首创作于唐朝,一首创作于北宋。七年级选取的两首边塞诗歌编入课外古诗词阅读单元,八年级与九年级各选取了两首。从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发现编者依据学生不同阶段学习能力的差异编写教材,从七年级课外阅读到八九年级课内诗歌;同时每个年级都选取了一定数量边塞诗,不难看出边塞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诗歌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是国人精神追求的体现,边塞诗作为古代诗歌的重要一部分,记录了边塞军民的生活与边塞的祖国大好河山,承载着诗人的家国情怀与深沉情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注意的情怀。”指出学习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边塞诗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诗人身处边塞,用笔来描述边塞风光,记录军民艰苦边塞生活与动乱战争,抒发驻军将士渴望归家与和平、担忧国家局势与民生等家国情怀。边塞诗中渗透着诗人的家国情怀,由于边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边塞军民的生活情思离不开家与国。何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从字面意思看是对“家”和“国”的“情怀”。家国情怀其实就是个人对家对国的独特情感与个性化理解。[2]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大致分为几种,一是保卫祖国的热忱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二是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三是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对受战争迫害的百姓的同情。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初中语文边塞诗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一) 注重诗歌诵读,领悟家国情怀的内蕴
诗歌的鉴赏与分析离不开诵读,边塞诗人的家国情怀熔铸在诗歌中的字里行间,在边塞诗教学时要注重诗歌的诵读。诵读是古代诗歌学习的必经环节,从诵读中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在进行边塞诗教学时要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据此来把握诵读关键点。在边塞诗歌教学的时候要有适当示范,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朗读的关键点,如有些词语重读、有些句子之间停顿等,并思考为何这样诵读,使学生获得关于诗歌的情感体会。有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相关意象表达出来,这时该意象就要重读;当品读诗歌时发现作者有情感的转变或升华,应引导学生运用停顿来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加真实、丰富地感受边塞诗歌中传递出来的家国情怀;通过不同的语气也能够体会出不同的家国情怀与思想感情。
进行《雁门太守行》诵读教学时,可设置不同主体、形式的多元化诵读任务。首先设置自由诵读任务,让学生通过初步诵读感悟诗歌的意境与意蕴,在自由诵读中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性,形成对于该篇边塞诗的初步理解,并通过诗歌的诵读走进诗歌情境之中,初步体会诗人磅礴的感情。接下来基于对诗歌的分析理解进行诵读,结合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家国情怀的分析,在诵读中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在诵读中融入情感,可以采用对读、演读多形式领悟诗人的家国情怀。这首诗极具节奏美,诵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的变化。在诵读的环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相关支架,促进学生建构关于诗歌的深层理解。如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颜色词语,“黑云”“甲光”等等,这些颜色词语实际上描绘了战争场面,描述了边塞将士的状态,凸显了将士的士气,侧面也写出了将士为国报销的决心。这些词语以及重音、停顿、语气的高昂低沉等实际上与诗人情感的变化与抒发息息相关,通过对诵读的把握,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家国情怀的理解与体悟。
创设相关情境,促进家国情怀的共鸣
边塞诗歌的创作时期距离学生所处时间较远;且在空间上,学生大都未曾见过边塞风光,对边塞风土人情不够了解,对诗人的家国情怀感情较难产生共鸣。基于此,在边塞诗教学中要创设相关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走进诗人所处的环境之中,感悟家国情怀。可以设置情境任务,通过情境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加强情感共鸣。在营造情境时可以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边塞诗的家国情怀。通过图片、影音等模拟边塞场景,使得学生对边塞诗有更深的体悟。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诗人岑参为送武判官归京而写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送别归京武判官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塞将士的家国情怀。这首诗中极尽笔墨地描写了边塞风光的多幅图画,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抓手创设相关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设置情境任务“走进诗歌,假设你就是诗人,试着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你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组织学生合作完成情境任务。第一幕是晨起雪景与寒冷感受,从帐外转向帐内又转向将士,涉及到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边塞将士日常活动。第二幕是白天雪景与送别宴会,勾勒出边塞壮丽的雪景,宴会音乐不断。第三幕写傍晚送别,借“风”与“红旗”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将士们依依惜别。对学生的画面描述进行补充,并在适当时候运用多媒体辅以图画影音。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边塞雪景中的景物与我们日常所见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细节之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草的颜色是黄的或绿的,而诗中是白色的,且草“折”了,也就是说非常干寒,枯的发脆。[3]我们能够通过这些细节体会到边塞的苦寒,在这样苦寒的环境之中边塞战士依然坚守,保卫自己的国家。环境虽然是严酷的,但是在送别宴会上的欢腾恰恰说明了边塞战地也有自己的欢乐。从画面情境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感情,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苦寒,感受到即便环境恶劣,边塞将士依然苦苦坚守的家国情怀。学生能够在情境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走进诗人,走进边塞将士与他们的边塞生活,促进情感的共鸣。
(二)深入联想想象,深化家国情怀的认知
理解边塞诗歌的家国情怀需要借助一定的联想想象,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联想想象,能够使得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更为深入。联想是指在进行学习时头脑中建立的某种联系,表现为由一事物联系想到另一事物。在边塞诗家国情怀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极为重要的,边塞诗歌中的景色、故事呈现在教材中在学生眼前只是寥寥几笔勾画,要想在学习中对作者有深度认识,探寻人物丰富的性格,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情感,就要基于文本内容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出鲜活的人物、事物。在进行联想的时候,应该以文本为依据,从字词中去边塞诗挖掘联想的可能。联想也要适度,联想材料、联想活动开展的数量都不宜过多。联想要注重思维品质,设置深度任务联想,要注重思维品质,指向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学生联想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梳理与归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内蕴。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作于知延州之时,诗中的第一句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设置问题“范仲淹为何会觉得‘风景异’呢?”引导学生联想。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生平经历进行联想,“风景异”是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地域特色,范仲淹是苏州人,所处位置与家乡有较远距离。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点,秋天的景象不是范仲淹平日所见一般的秋天景色,“千嶂里”像屏障的山峰,于崇山峻岭中“孤城闭”,大雁也没有留恋地飞向远方,归家遥遥无期。诗歌通过这空间距离的悠远来调动诗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4]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面对‘风景异’,诗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诗人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色,内心却有着豪情。“燕然未勒归无计”,还未保卫边疆建功立业,怎能归家?进而联想到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找到诗人心中的症结:家与国。虽然面对着与家乡完全不同的景色,十分想念家乡,但还未成功保卫国家又不能够回家乡,家与国的矛盾愁苦之中,诗人的家国情怀得以显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不断深入的联想与想象,使得学生体悟出诗人的家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诗歌,建构多篇的情感联系
同题材或者同主题诗歌的对比阅读是阅读边塞诗歌的重要方法。边塞诗一脉相承,边塞诗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单篇教学,需要与其他诗歌对比阅读,在迁移联系中建构对边塞诗的认知与理解。既可以考虑课内所学习的边塞诗,将已学过的不同诗歌相对比,也可以与课外诗篇进行对比阅读。要诗歌意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教学中可以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意象群的探究和分析。对于同一类别的事物来说,不同边塞诗中有着差别,可以以此为主题,将多篇边塞诗教材选篇联系起来,进行主题教学,通过主题教学深层次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边塞诗中有多种颜色,不同的颜色往往代表着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与诗人不同的情感。很多边塞诗都有雪这一意象,不同经历的诗人在雪中有着怎样的深意和思考。抓住这一点联系对比阅读,更能够分析出雪在边塞诗中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家国情怀情感中的作用。再如走进边塞诗会发现诗人描写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多种感官事物,有一种视听交替之美,而我们从这些事物中往往能够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不同篇目对比阅读。
如以“边塞诗中的声音”为主题,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找寻多篇边塞诗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得出《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芦管”、《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鼓寒”、《渔家傲·秋思》中大雁的声音、“边声”“羌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风雪声、“胡琴琵琶与羌笛”,有些声音较难发现,比如风雪声、大雁的声音等等,教师需要予以提示。这些声音可以分为三类,即乐器之声、自然之声、动物之声[5] ,它们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种声音,都能够使得读者体味到诗情。如乐器之声在边塞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诗人往往选取“角”“鼓”等乐器来营造氛围,表达战争的场面,刻画边塞将士英勇杀敌的画面,也表现了边塞将士保卫祖国的决心与热忱。再如大雁之声、“笛”,通常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家乡的悠悠思念,笛声悠悠,大雁飞过,只留诗人依旧在边塞驻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篇目的声音对比,归纳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情感异同,从边塞诗特有声音的角度进行切入,从这些声音中体会诗人刻画的边塞生活的百态以及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学科性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中国人自身浓厚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家国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中国这片土地之上。“语文教师还肩负着继承和传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引导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并把它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6]家国情怀是国人割舍不下的情怀,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效的策略进行家国情怀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 彭文璐.部编本诗歌家国情怀教学研究[J].作家天地,2022(04):194-196.
[3] 孙绍振.月迷津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09:164.
[4] 孙绍振.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2:47.
[5] 王昕宇.论高适边塞诗听觉形象的生成及其文化内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106-110.
[6] 张亚捷.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新智慧,2020(13):32.
基金项目: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统编版初中语文边塞诗家国情怀教学策略研究”(Y2022219)
作者简介:彭文璐(1999.02-),女,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