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

孔希曼
  
新中媒体号
2023年60期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祖国将来技能人才的关键储备,其奋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成才。[1]奋斗精神是一种敢于斗争、勇于争取的精神状态,体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大思政课”视域下,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考察其奋斗面貌现状,探究其原因及寻求对策,助力推动高职院校学校以奋斗之志开出奋青春之花结出理想之果,成为新时代优秀青年。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奋斗精神

习总书记曾以自身在陕北农村的知青经历,倡导大学生积极发挥“自找苦吃”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语境下,寓意着青年人要树立起吃苦耐劳的意志,发现并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干、发挥优势。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是将来精细工作的匠人,因此,更为主动地呈现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始终保持转移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持续突破自我,缔造卓越成就。因而,理清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积极探索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路径尤为关键。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问卷《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奋斗精神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分析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621人,其中男女比例为49.11%和50.89%。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占比为29.47%、41.22%、29.31%。从结果看到,占比超过四成的是大二,而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人数相对接近。根据数据表格,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奋斗精神方面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对奋斗的重要性认知较强,但行动能力较弱

从数据表格中可以看到,超过80%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同或非常认同“奋斗是幸福的”的观点,仅有不到8%的人持反对或不确定的态度。这说明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认为奋斗是一种积极的、值得追求的精神风貌。但是在问到“实际学习状态如何”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卷王本王”的人数,102人,占比16.43%。这表明大部分人目前的学习状态一般,愿意实在的、积极的奋斗的是很少的。而在如何应对考试的回答中,愿意平时积累只占比18.04%。这意味着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平时努力来应对考试。考前突击的方式占比23.0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知道奋斗精神很重要,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比如对待考试和学习,难以身体力行。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知道奋斗精神很重要,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比如对待考试和学习,难以身体力行。

(二)对新时代奋斗精神内涵的了解不深,抗压能力弱[2]

在“新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这个问题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认同和非常认同一共占比45%多。同时在“您遇到挫折时如何表现?”中,其中,42.03%的人选择迷茫,不知所措,42.83%的人选择寻求别人的帮助,,15.14%的人选择调整心态冷静处理。

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会迷茫不知所措或寻求别人的帮助,心理抗压能力较弱。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片面的认为其为了物质条件而去艰苦奋斗。其次在新时代挑战与竞争面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坚定地践行奋斗精神。

(三)奋斗目标多关注自身、社会层面追求较弱

在“您认为于您而言,奋斗主要是为了什么[多选题]”中,按照数据表格,能够清晰的发现以下论断:选项E(事业成功)和选项F(受人尊敬)是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选项,占总有效次数的43.16%和44.44%。选项C(家庭美满幸福)和选项D(赚钱)也是被选择次数较多的选项,分别占总有效次数的34.78%和34.62%。选项A(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和选项H(奋斗本身的意义,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分别占总有效次数的14.49%和21.58%。其他选项(选项B、G和I)的选择次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有效次数的25.6%、34.46%和4.51%。

综上所述,大部分人奋斗的主要目标是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追求家庭的幸福、物质的回报,较少一部分人是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以及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很明显,过分关注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奋斗动力减弱,难以形成持久的奋斗精神。

二、原因分析

根据数据表格,关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的缘由,选项B、C和D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6.34%、64.73%和72.79%。其中,人生目标模糊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家庭教育原因,再次是对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层次的、纵向和横向的把握都不够到位。由此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的现象日益凸显,一方面社会非常关注,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不足的缘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生目标不明确

其次,人生目标不明确,乃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不足的关键要素。在人生旅程中,若缺乏明确的目标,行动将变得盲目且不确定,从而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人们容易产生畏难和退缩的心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告高速发展关键期”,若未能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影响其将来的前途命运。

(二)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部分家庭对子女太过宠爱,导致他们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存在问题。家长宠爱孩子无度,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不承担家庭责任,一点小事都需要指望父母完成,孩子过于依赖父母,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面对挫折时容易退缩,而在将来,相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如何在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承担相应的责任呢?因而,宠爱不能过度,既要让孩子在爱中长大,同时让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理解模糊

最后,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三观问题上出现偏向,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到位。

三、对策建议

新时代环境下,在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眼中,奋斗似乎不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要素,而是被物质享受、安逸生活所取代。长此以往,这种心态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一)强化价值观教育

首先,引导学生加强对新时代奋斗精神内涵的理解从而强化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应推进奋斗精神和思政课堂、课外等多种形式有效融合,增进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关于奋斗精神的课前小调查中:有些学生片面的认为新时代下不用奋斗了,或者认为艰苦奋斗就是物质上的吃苦,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新时代的艰苦奋斗有其重要的当代价值,艰苦奋斗是锻炼个人意志、培养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除此以外,还需将奋斗精神融入到其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自身体会中感受奋斗的美妙、体会奋斗的力量、激发学生奋斗的动力。同时,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也要带头劳动和奋斗,展现新时代教师风采,树立榜样,让学生体会到奋斗的价值。

(二)社会环境的改善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对大专生的身份是不自信的,甚至自觉认为比其他类型院校学生矮了一头,从而没有奋斗的必要,就算奋斗了也没有办法实现目标。因此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为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提供了平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都非常关注,发布相关优惠政策、社会舆论监督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公平。使他们能在未来职业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弘扬青春就是要奋斗的,让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自豪。高职院校大学生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光明的人生道路。这一点可以从许多优秀的学姐前辈身上得到印证。例如,浙江工商大学的导游专业学姐,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奋斗所能取得的成就。此外,还有许多同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有的同学在“挑战杯”比赛中荣获银奖,在马克思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一点:高职院校大学生只要敢于追求、勇于拼搏,同样能够前途光明,有所作为。。

(三)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

有调查表明,在孩子们童年时期,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最大的英雄。因而家长在孩子逐渐长大中,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起居,更要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能力。在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家长们应当起到榜样作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教导孩子理解奋斗的价值,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感悟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总之,家庭教育是培育高职院学生奋斗精神非常关键的一环,家长们应高度重视。通过自身的引导和关爱,助力孩子自立、自强,培养他们成为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好青年。

(四)明确高层次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是非常多样化的,有长期的、短期的,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个人的、社会的。在调查数据中显示高校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多偏向生活物质上的、个人的,当然选择物质的、个人方面的目标自然无可厚非,可人生活在社会中,还拥有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人生目标的考量中,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自然就能明白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考虑到个人需要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需要,比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而远大的、高尚的人生目标和个人的、生活的目标并不冲突,甚至这座航行中的灯塔,更宏大、更明亮,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拨开迷雾、提供动力。犹如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职业选择: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犹如周总理在中学时候的铮铮誓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犹如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感悟:为了人民。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信心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奋斗精神的高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他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勇敢地迎接挑战,以奋斗之力助力中国梦之壮丽征程。

总结:

总之,培养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合力,才能帮助他们重拾奋斗精神,为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广阔的基础。[3]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不同学生和学生的不同,让每一名高职院校大学生都能在奋斗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夏燕.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23.DOI:10.7666/d.D03054908.

[2]韩璐璐,金昕.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现状与培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4):32-34. DOI:10.19865/j.cnki.xxdj.2022.24.010.

[3]夏燕.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23.DOI:10.7666/d.D03054908.

作者简介:

孔希曼(1992—),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职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党建与思政专项)成果” 研究项目 ““大思政课”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DJ2023Y05。负责人:孔希曼,参与人:靖国华,孙鉴,郑炳。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