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内容体系与培育路径

张云宇
  
新中媒体号
2023年64期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地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斗争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担,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必须通过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路径对大学生行之有力地培育,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斗争精神;高校大学生;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品质,它既有历史性又具时代性,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仍未改变其精神内核。党的伟大事业依靠着斗争精神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党的斗争精神实际上是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对于培育高校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来说,具体表现为以敢于担当为精神内核、以勇于奋斗为精神底色、以勤于探索为精神体现。

一、以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斗争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道路上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逐步成为自己砥砺前行的底气、骨气与志气,也成为解读百年大党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因此,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中的斗争精神,则决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发扬斗争精神。

(一)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中国的发展亦是如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困难与阻碍。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2]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与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同各种顽固阻碍势力作斗争,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2]新形势下的国际环境仍然严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挑起责任重担,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与有损于国家核心利益的一切势力、活动、言论作斗争,坚决捍卫国家的安全。

(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现实特点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扬斗争精神具有现实特点。从国际方面来说,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力量的转变、国家关系的变革,以及各种反对势力与分裂势力,这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对世界的和平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发展方面来说,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等方面的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显著,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宏观方面的战略到微观层面的对策,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具有艰巨性与长期性。

(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现实意义

斗争精神是党在百年奋斗的实践中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凝练出的鲜明的精神品质。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矛盾的有力解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发彰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发展。同时,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培育高校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时代价值

斗争精神作为一种内化于心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同时在他们的日常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既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也成为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灯,更有利于传承中国精神。

(一)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青年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有责任接过先辈的旗帜,发扬斗争精神,增强自身的斗争本领,这是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要求大学生继承并发扬先辈们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中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等,并将这种精神实事求是地运用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思政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理论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把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中,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赋予思政课与时俱进的特点,还能够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协同推进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

(二)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且安稳,遇到突发事件或生活困难时不能沉着冷静地想办法解决,不能主动积极地应对,而是逃避现实,甚至是破罐破摔式的自我安慰,这是许多大学生们的通病。还有一些大学生受主流网络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极主义”逐步侵蚀他们的头脑,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是非常不利的。斗争精神中蕴涵的敢于担当精神,是其最直接的内涵,能够激励大学生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应对挑战、解决矛盾,使大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是传承中国精神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精神”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来,它带给人民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洗礼,同时也不断增强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这是中华民族踔厉奋发的动力。无论是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还是雷锋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这些优秀品质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创造并继承下来的,已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付诸实践。斗争精神亦是如此。在新时代的今天,斗争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发挥其特有的精神力量,俨然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容内涵,也传承发扬了斗争精神,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培育高校大学生斗争精神的路径

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育高校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则需要从理论课程教育的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厚植等多方面深入,从而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斗争意识,增强大学生斗争本领与斗争能力。

(一)加强思政课程理论教育

课程理论教育是非常传统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魂育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需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同时需要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加强理论本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理论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将斗争精神通过“讲故事”、“看视频”、“赏音乐”等方式融入大学思政课程中。同时加强大学生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课中培育斗争精神,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了解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牢牢抓住时代热点问题,明白当今世界形势以及目前的斗争形势,还能激励大学生们挖掘课程中的斗争资源,增强人文素养,从而开阔他们的斗争视野,提高他们居安思危的斗争意识。

(二)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物,最大的特点就是人能够进行主体之于客体的能动性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3]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们经历的必要环节,是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有效形式。高校需运用好资源平台,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在实践中感受斗争精神的价值。同时,高校也要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和兴趣,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播放红色革命影视剧、阅读红色文化书籍等形式,帮助他们自觉践行斗争精神的实践活动。再如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开阔视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对斗争精神的认同感,从而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增强他们的斗争能力。

(三)厚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深远而持久的力量,其具有的感染力对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不可缺少文化育人这一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将斗争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优化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如文化广场建设、校报专栏增设、红色文化讲习馆开馆等方式厚植大学生的斗争情怀;也可以通过举办以斗争精神为主题的舞台剧、配音大赛、学术会议等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最后,高校应重视斗争精神与校风学风的结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从而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在充分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凝聚青年的奋进力量。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过程中创造出的伟大斗争精神是党的政治本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斗争精神,对培育新时代“四有”青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4]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要继承并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N]. 人民日报, 2017-04-14(01).

[4] 习近平.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