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思想解读及其现代价值
摘 要:“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来源于孔子《论语》中的《为政篇》,其主要含义为:对那些违背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的学说以及行为,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打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解读这一思想,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也已;异端;文化;《论语》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时局的动荡使孔子写出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样的话,但是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一,众说纷纭。一些人利用孔子这句话的不同解读,去指责他,认为孔子这句话就是对和自己不同见解的理念的“攻讦”。在儒家“独尊”以后,后世的儒家大多以此为借口,对杨墨等所谓的歪理邪说进行排挤和打击;在近代提倡的自由民主思潮中,孔子也因为这句话受到了议论和攻击。所以对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的见解就尤为重要。
1.“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各字解读
1.1各家对于“攻”的见解
现在大家对于“攻乎异端”里的“攻”一般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作为“攻治、 专治”来解释。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写道:“攻,治也。”这个“攻”就是“攻治,钻研”的意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云:“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1]他的书籍也有对于“攻”的看法:“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周记﹒考工记》)。金良年的《论语译注》里有说:“攻,攻治,学习。”意思也是“攻”就是“攻治,钻研”的含义。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也对“攻”进行了解释:“攻者,治之善也。”“攻”为治国之道,这个“攻”也是“攻治”的意思。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也有其意:“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入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2]钱穆在《论语新解》里说:“攻,如攻金攻木,乃专攻义,谓专于一事一端用力。”[3]孙钦善的《论语本解》对攻也有解释:“攻,治。”[4]
第二种对“攻”的看法是认为攻是“攻击”的含义。孙奕在《示儿编》写出:“攻,如攻人之恶之攻。”[5]他这里就是把《论语》里“攻”解读为“攻击”的含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对“攻”的注解都是认为是“攻击”之意,所以在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里“攻”的意思也应该是“攻击”的含义。许慎认为“攻击”是“攻”本义,在《说文解字》里写道:“攻,击也。从攴,工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但是后来在汉墓里出土的《论语》中对“攻其异端”的“攻”字写出是作“功”字,这就提供了一个“攻”字并不是“攻击”的“攻”的理论依据。王先谦在《释名疏证补》云:“功、攻二字通。”[6]何晏的《论语注》把“攻”字解释为“治”,邢昺在《论语疏》里也是把“攻”解释为“治”的含义。在古代的文章里的“攻”确实有这个含义,比如“贤第新成,攻坚。”(《汉书﹒董贤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这里的两个“攻”都是致力或者专治的意思。
1.2“异端”之分歧
《论语》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后人产生分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于“异端”这一含义的不同见解。对于《论语》中的“异端”的解释,孔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只能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孔子思想的结合来进行解析。对《论语》“异端”的解释的起源可以从汉朝开始追溯,随着时间的变迁,各朝各代也有不同的见解。
汉时何休、郑玄等人主张“异端”为“它技”之意,公羊文十二年传:“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何休注:“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论语后录》里写道:“异端即他技,所谓小道也。”魏晋时期何晏认为“异端”的含义是“君子不为的旁门小道或者他计小道”,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哪怕是再小的技巧也一定有它的优点,但是要成大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君子是不会用这种雕虫小技的。这里的“异端”就是指的旁门小道。南朝梁皇侃认为“异端”为“杂书”,如奇巧发明、传授发财致富经验等,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写道:“异端,谓杂书也。言人若不学六籍正典,而杂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7]宋代朱熹认为是“邪说”:“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为害尤甚。”[8]清人戴震、宋翔凤等解作“两端”,“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言业精于专,兼功两头,则为害耳。”[9](《东原集》)“本源皆泻卤,异端亦咸鹾。”(《盐池十八韵》)朱熹 《论语集注》说:“两端犹言两头。言始终、本末、上下、精粗。”[10]现代人认为“异端”是“不正确的议论”,“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现代汉语词典 》)《论语补疏》中提到:“汉世儒者以异己者为异端。”认为除去儒家学说的其他思想都是异端。《论语集解》:“异端,不同归者也。”也是表示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是“异端”。《论语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异端,如杨墨是也。”这是表明“异端”就是非正统圣人的思想,在当时儒家为正统思想的时期,杨家、墨家等与儒家相悖的思想都称之为“异端”。儒家对于“异端”的解释在各个时期、各个流派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汉代以后,大家一般都将异教归为道教、佛教等与儒家对立的派别。
孔子自己并没有对“异端”进行过清楚的定义,在此我们可以将“异端”和孔子的“两端”进行对比,从而找到一种更符合孔子思想的诠释。“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1](《论语·子罕》)朱熹《论语集注》说:“两端,犹言两头。言始终、本末、上下、精粗。”[12]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事物内部矛盾和对立相成”的意思。“两端”,也可理解为对立双方的观点,假设正方的想法,观点是“一端”,那么反方的想法,观点就是“别为一端”,亦即“异端”。
1.3“已”的见解
孔子《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已”可以分为两种含义,一种为语气词,一种为动词,为“止”,即为“停止”的含义。孙奕《示儿编》将“已”训为止,清人焦循《论语补疏》亦 云:“已,止也。”这里“已”就作为了“停止”的含义。在皇本和高丽本《论语》中,“也已”作“也已矣”。“也已”与“也已矣”在孔子的《论语》一共出现过十六次,除去本文研究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剩余十五句分别如下: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可以说是至德的人了。”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又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却不知道怎么着手了”
“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我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可谓远也已矣”(《论语·颜渊》)“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我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去呢?”
“其终也已”(《论语·阳货》)“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除去“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的“也已”的意思是“罢了、停止”,剩余所有篇章的中的“也已”都为加强肯定语气的意思。其中十五处都都为语气词,唯有一处为“止”的含义,如果将“斯害也已”里的“已”译作“止”的含义,我觉得并不妥帖。所以“斯害也已”中的“也已”,应也解释为对“害”的肯定语气加强。
2.“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各家理解
由于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具体含义,所以世人对于这句话都有各自的理解,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现在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认为学习、研究异端是有害的。这个解释是把“攻”作为“攻治”来解释,“已”作为语气词。何晏和朱熹都主张这种说法,如朱熹《论语集注》中写道“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衰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13]他们认为学习攻读异端学说,是有害的。说的是像杨朱、墨翟这样的人的学问都不是圣人之道,另外成为一种思想。何宴在《论语集解》中写道:“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14]其中何宴就把“攻”作为“攻击”的含义,虽然何晏没有明确表达异端的含义,但是他将“异端”与“善道”当对应,间接表明了他认为异端不会统一的看法。前面都认为异端是与圣人之学相悖的其他思想,比如道、墨、佛等。
第二种为攻击异端,危害就可以停止了。孙奕、杨伯峻等人主张这种观点。他们将“攻”作为“攻击”,“已”作为“停止”来解读。“攻如‘攻人之恶’之攻,已如‘末之也已’之已。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如孟子距杨、墨,则欲杨、墨之害止;韩子辟佛、老,则欲佛、老之害止者也。”[15](《履斋示儿编》)孙奕认为“攻”为攻击的意思,“也已”是停止的含义。孙奕认为需要不断攻击异端,即佛、道、墨等,才可以停止异端带来的危害。杨伯峻大致也是这么认为,但是他认为孔子所处的时期还没百家争鸣,所以他认为“异端”是“不正确的言论”。[16]
第三种为研究钻研异端,危害就可以停止了。对“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有这种见解的是焦循。他把“攻”解释为“研究”,把“已”解释为“停止了”的意思。焦循在《论语补疏》中写道:“盖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17]焦循认为人们应该多研究不相同的两端,以此来寻找或者参悟中道的所在。焦循这个思想是以孔子“中道”的思想为启发而产生的。
第四种为攻击异端,这就有害了。蔡节,程树德都是主张这种解释。他们把“攻”解释为“攻击”,“已”解读为语气词。戴溪在《石鼓论语答问》,注云:“当夫子时,异端未炽,圣人先有是说,可见得圣人深见远识。直至后世,与异端相为胜负,所谓扑之而愈盛者,不逃此二句,却全与孟子功用不同。一则是时势不得,二则是力量不及。此事只要自家分明,人心有所主宰,自然不转移,却无口舌争胜之理。”[18]戴溪认为人们需要克服异端的根本就是要自己保持自身的内心,不会轻易受异端学说的影响,异端一直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的不坚定,只需要立场坚定就不会被异端而迷惑。如果一味和异端争执,就会让异端越来越兴盛。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写道:“《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攻其恶,毋攻人之恶’,不应此处独训为治……已者,语词。不训为止。如‘末之也已’‘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例均同。”[19]程树德认为在面对异端学说的时候,不要打加攻击,只要不参与其中便不会受其影响。
3.浅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见解
在对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的解读,前人给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见解。在汉墓里出土的《论语》中对“攻其异端”的“攻”字写出是作“功”字,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王启原之言曰:“功、攻二字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就是攻,就是专门研究。(《孙权劝学》)所以,这里的“攻”当释为“攻治、专治”之义。
而“也已”的含义前文也有所解释,如果把“也已”认为是“止”的含义,整句话难以成立。
孔子虽然生活在战国时期,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孔子是一个包容的人,其思想也是,不会是把除儒家思想之外的思想都称之为异端,并且想要消除。孔子并没有明确表示“异端”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关于相关资料进行解读,“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孔子家语·辩政篇》)意思为:“三人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您的回答却不同,难道为政有其他的办法吗?”这里的“异端”指的是“其他的办法”,孔子完全没有将“异端”认为是邪门外道等贬义的意思,且联系《论语》中上下文,上文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文为: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我们可以发现其上下两句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都是对于学生、弟子的教诲和指导。另孔子在论语其他篇章也表达了对于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的看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君子之间即使思想方法行事规则不一样,但是也是需要和谐共处的。”这句话也间接表达孔子对于“异端”并不是要赶尽杀绝或者抨击,而是可以和谐共处。从其他的儒家书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二,“稽于众,舍己从人。”(《尚书·大禹谟》)“要敢于放弃一己之见,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强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有忍乃济、有容乃大。”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异端”孔子不是认为是贬义的含义,孔子认为“异端”应该是事物的两端,孔子在文中写“异端”只是为了表达对于每个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其他人与我的看法称为“异端”,并不是对此不赞同或者认为是邪恶的,只是与自己的看法不相同的不同性、差异性。
经过以上梳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攻”应为“攻击”的含义,“异端”是与自己意见不相同的含义,“已”是语气词。整句话解释应该为:“攻击与自己不同的想法,是有巨大危害的啊!”
4.“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当代价值
在上文中,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进行了四种解释,其中朱熹与孙奕的主张是不可取的,他们主张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是对与自身不同的思想都要大力打击,是一元的,封闭的。这会使人们的思想固步自封,社会难以进步,所有的文化都无法得到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最要不得的就是排除异己和固步自封。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过:“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20]历史也给出了答案,清朝的时期,闭关锁国,不与外国接触,导致我们国家思想上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目光短浅,并且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统治者越来越目中无人,平民接收不到新文化新思想,思想上越来越愚昧,国家越来越落后。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们可以启发一二,对于与我们自身认可的文化不一样的文化不可以一味的抨击和厌恶,历史的发展需要新文化的出现,没有新文化的出现我们思想将会一直停留在原地,社会就不会再继续发展。对于其他文化我们要学会学习,但是也不可以一味的学习别人的文化,丢弃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从别人的文化学习使我们自身可以进步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4.1顺应时代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如果一直守着自身的文化不听不看,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尚未可知一直守着不变的文化又是经历了多少次文化适应才发展了成为现在的文化。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例如,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将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现代文化娱乐中,将传统医学理念融入到现代健康管理中。社会是发展的,我们不可以固步自封,抱着曾经的文化不允许任何的变动。
4.2文化交流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推动我们也需要鼓励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以发现新的应用方式和商业模式,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21]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开始认为其他文化都是糟粕,甚至认为自己的文化已经足够优秀,无需再做出改变。然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其他文化的优点,并将其融入我们的文化之中,以此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的新文化在刚被提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会接受,但是就是这些新文化,经过时间的发展,也开始影响越来越深,与原来的文化进行互相影响,最终形成更好的文化。
4.3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对于别人的文化我们不要一味的抨击和不屑,但是我们也要坚守自身的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结 语
最后,就像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给出的启示,我们要保护好自身的文化,但是不可以固步自封,不看不听其他优秀的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去开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8.
[2]皇侃.论语义疏[M].高尚榘,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3:35-36.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0.
[4]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
[5]孙奕.履齐示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42.
[6]刘熙.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皇侃.论语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33.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8.
[9]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4.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6.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8.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8.
[14]何晏.论语集解校释[M].高华平,校释.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25.
[15]孙奕.履斋示儿编[M].侯体健,况正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71.
[1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焦循.论语补疏[M].上海:上海书店,1988:682.
[18]戴溪.石鼓论语答问[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1-12.
[19]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8.
[20]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