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与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借鉴

张樾 竺周磊 戚振辉 王柏皓 施文晗
  
新中媒体号
2023年40期
宁波大学 315211

摘要:“双元”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特点: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实训与理论“双师”辅导、技能与知识“考教分离”等。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采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被各国本土化实践与改造。目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也正逐步被我国所借鉴。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借鉴产教融合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改善我国教育领域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分离的现状,有利于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双元制;产教融合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德国的教育体制逐渐从传统学徒制发展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并从中等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直至出现双元制大学。中世纪传统手工业时期,德国人以学徒制形式完成学习与培训全过程。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执业培训和执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正式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用语言命名。[1]1969 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职业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双元制职教模式,为此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基础。2009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Duale Hochschule Baden-Wuerttemberg,Stuttgart)于巴符州首府斯图加特成立,这是德国第一所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双元制大学。该大学与九千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西门子、奔驰、保时捷、汉莎航空、德意志银行、德国邮政、德国铁路等,成为德国双元制大学运行的典型实例。

二战后,德国经济恢复迅速,这也令世界各国将目光聚集在德国教育。作用下,餐饮商务、固定场所贸易等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在线贸易、虚拟服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造成德国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情况发生变化:高校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供需不匹配问题日渐严重;企业削减培养名额、学生为规避风险进入综合大学等情况都加速职业教育规模的萎缩。德国企业、高校、家庭如何适应新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员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他们在职业学校中学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在企业环境中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加以实践。同时,专业课教师、普通文化课教师和企业雇员充当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以框架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为教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导及应用实践培训。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与特点

“双元”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特点: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实训与理论“双师”辅导、技能与知识“考教分离”、企业与国家承担部分经费等。深究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它还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提供法律和经济双重保障

德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总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2]这些教育法为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德国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法制保障。

同时,德国各州也为企业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建立了跨企业培训中心,为参与实训的学生提供大型设备和高科技设备,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职业技能,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政府扶持。

2.教育与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上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的双重培训理念,以极强的学术专业性和职业实践性,搭建起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之间对接的桥梁。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两个机构紧密协作、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该教育模式的“双元”,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帮助学生实现专业与就业的直接对接。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熟悉企业文化,从而掌握更多相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提前适应工作岗位,最终通过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质认证并取得一份正式的工作。

3.坚持行动导向,需求决定供给

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行动导向,与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对接,并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企业与行会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各企业将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实际,事先制定实习生招生方案,再向行业协会提出招生录取。经协会批准同意,各企业将在官网发布招生的专业情况和招生人数等信息。达到录取要求的同学可通过企业官网申请入学。

大型德国企业基础设施完备,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这为学生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的积极参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的发展

1.发展历程

近代欧洲职业教育的先驱被认为是西欧的学徒制度。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在宗教改革时期行会制度逐渐没落。厂主、店主、行会为了避免学徒制度走向衰落,采取了激进的改革方式:他们抵制当时的科技创新,控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数以避免竞争。而这使传统学徒制自身的封闭性增强,培养的人才有限。随着英国踏出工业革命步伐,欧洲进入工业时代,生产力提高、生产结构改变。资本家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培养新式工人的机构,于是近代职业院校兴起。

18世纪时,德国出现了一种进修学校。19世纪后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待就业青年,进修学校迎来了春天。1920年起进入了双元培训的巩固时期。1938年德国将职业教育定位义务教育。 20世纪70年代之后,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政府和企业的双重鼓励与支持下迅速发展。2009年,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成立,意味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迈出新的一步。[3]

2.发展现状

德国前总理科尔在《德国统一的双重力量》中提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年轻人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资本,也是我们经济稳定的保证。”[4]德国双元制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如今已相对完善,其直接服务于工业建设,每年为德国培养许多一线实践工人,为德国经济发展助力。企业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员工,得到忠诚度高、归属感强的专业人才。员工为了未来职业学习,目标明确。也得益于此,德国的青年失业率全欧洲最低。

2022年4月20日,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和企业教育研究所(f-bb)发布《双元制高等教育:实施模式和改进需要》(Duales Studium: Umsetzungsmodelle und Entwicklungsbedarfe),报告的调研结果为双元制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5]

3.发展过程中的挫折

2020年以来,餐饮商务、固定场所贸易等传统行业受到冲击,网络贸易、虚拟服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造成德国生产力发展情况发生变化、劳动力市场发生结构性变革,对高层次工人的需求加大。经济环境的转变,使得知识经济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其看重具有高教育水平、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而对传统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少。高校学生与企业岗位之间供需不匹配问题日渐严重。

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往往是工业、手工业等低端技术型工种,而选择高等教育以后往往从事的是服务业,新兴产业等高精尖的工种。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渐丧失,选择双元制职业培训的人数逐年下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在发展中逐渐显现两级分化的趋势。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部分企业不得不削减培养名额或降低培养成本,以应对来自国际的竞争压力。

此外,德国难民问题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涌入的难民意味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岗位的减少使得一部分德国青年不再选择进入双元制职业培训。

二、探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采取产教融合模式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相契合

德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与地域产业相契合的专业学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在企业实习期间所接受的实践培训能够实现高度对接。同时,随着德国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规模效应,企业纷纷接纳兼具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职校学生,这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健全

国家大力扶持下,职业教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统筹管理,并且规定了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三方共同参与实施,为校企合作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中设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和德国政府建立的“成果分享、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都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三、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德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其运行核心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双元制是世界上较为成功且值得中国借鉴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一)比较

1.中德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

在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受到好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从中等教育到岗位进修都提供了完善的服务。

中国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以理论知识为导向。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得到尝试。但由于缺少主动申请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职业学校缺乏设备完备、培训完善的实地训练基地。企业和行业的参与、二者与学校的合作共赢尚未形成常态。

2.中德职业教育体系内容的比较

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结束后都会实行一次分流,分为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多次分流使得基础不同的学生能够才尽其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等学术教育。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了“宽进严出”的原则。而且,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道德和专业方面都有很高的资质,这保证了优秀的教学质量。德国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以减少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德国的“双元制”以企业为主导、以产业为导向,而中国的“单元制”是以职业学校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教育与实习主要在学校进行,评估主要由学校组织,内容大多为理论知识。职业院校的教师学历水平高,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二)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保证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能够迅速稳定地发展,离不开德国政府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我国应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立法的基础环境,建成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支撑,出台相关具体的规程与准则。

2.校企深入合作,共创职业教育良好环境

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本质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6]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校企深入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加强协调与配合,创立了双元制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的校企应该摈弃传统观念,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模式,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长处,共同发展。

3.明确教育重点,深入改革专业,优化教师团队

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首先,要以实践为重点,牢固树立以企业为双元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其次,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地域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牢固树立以产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理念,不盲目扩张学校专业,避免同质化,坚持特色办校。此外,还要把单科型教师团队转变为复合型教师团队,让富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4.宣传职业教育,改变落后思想观念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家长与学生们不以职业教育为耻;而我国部分家长与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里,职业教育是无奈之选。我国政府在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存在意义和实用价值。只有破除了人们心中的大山,才会有更多优秀的学生主动接受职业教育,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工匠精神”的复苏。

参考文献

[1]田娜.德国“双元制”大学体系延展下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22-24.

[2]靳庆华. 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9,16(S1): 20-24.

[3]李梦卿, 余静.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运行逻辑,机制与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21(17):26-33.

[4]CHEN J.Enlightenment of German Education of Dual System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s Applied Universities[C].In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Atlantis Press,2019: 1441.

[5]双元制高等教育:实施模式和改进需要(Duales Studium: Umsetzungsmodelle und Entwicklungsbedarfe)2022

[6]于博,沈佳宜.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研究[J]. 科技资讯, 2022,20(16): 185-187+2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