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分析

陈琼
  
新中媒体号
2023年40期
闽江学院 福建福州 10395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短视频平台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开创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范式。本论文深入研究了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了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了短视频平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此外,通过对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技术支持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的剖析,展示了其在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力量。并且通过短视频平台在龙潭村的成功应用案例,突显了其在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显著贡献。我们呼吁对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加强引导,以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实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传承。

关键词:短视频平台;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

一、引言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短视频平台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开创了新的范式。它以其独特的短时、高效的特点,迅速占领了互联网传播的主阵地,引领了媒体格局的变革。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有助于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视野。传统文化传承一直是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重点关注的焦点,而短视频平台为文化传承进行传播这一现象的出现为这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维度。通过理论探讨,可以揭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机制,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指引。短视频平台在我国乡村振兴背景的传统文化传承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农村和农民一直处在“被叙述”和“被定义”的困境中,农村往往被标签化,成为苦难与落后的代名词[1]。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传统文化,继而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通过研究发现并利用短视频平台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媒体的传播,能够吸引更多人们关注和参与,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提供新的机遇,提高文化产业的贡献率。

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与技术支持

(一) 短视频平台的演进历程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经过多个关键阶段,从最初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平台逐步演化为如今的多元综合性娱乐平台。最初的短视频平台主要以短小的视频内容为主导,用户通过上传、分享和评论形成社区互动。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短视频平台逐渐引入更多创新功能,大幅度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展现。通过内容的创新和多元化,平台成功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这一演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短视频平台的适应性和开放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平台。

(二) 人工智能与内容推荐

短视频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爱好进行深度分析,实现了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推荐系统的功能在于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喜好、浏览历史以及评分记录等,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2]。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这一技术支持具有显著意义,因为它能够精准地推送与乡村文化相关的内容,提升用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通过这些创新性技术的引入,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振兴中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更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

三、短视频平台在文化传播以及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

(一)碎片化传播

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适应了用户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求。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因此,伴随着短视频作品在网络上的井喷,创作者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低技术门槛和高经济收益的双重利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驱动力[3]。

(二)全球化传播

短视频平台具有全球化传播的特点,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受地理位置的制约,更广泛地传输到全球范围内。专业生产内容(PGC)与用户生产内容 (UGC)的结合扩大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半径,使海外网友生动、具象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4]。短视频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有一个著名的理论: “新闻媒介设置了大众议程”[5] 意思为大众的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意见或者具体看法,但是通过提供的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的某些事实和意见,这就是新闻媒介的力量,也就是被人们定义为舆论的力量。那么短视频平台也作为新闻媒介的一部分,这将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国际,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共享。

(三)城乡空间间隔的打破与乡村振兴

短视频平台有利于打破城乡空间上的间隔,更新农民观念,它可以有效缓和城乡之间不对等状态。通过短视频传播,可以搭建城乡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农村地区的曝光率加大,乡村生活更真实地表现在观众眼前,勾起观众内心的乡土情结,以带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文化通过视频方式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走进农村,关心农村地区发展情况,让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走出去[6]。

四、短视频平台传承乡村文化的成功案例

通过对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窥见该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龙潭村的“红粬制作”和“黄酒酿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和媒体被视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新媒体,尤为是短视频平台,是成为促进文化宣传的特色形式,有望实现文化效益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在龙潭村传承文化实践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通过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的推广,龙潭村成功地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为该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通过短视频平台,龙潭村向外推荐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红粬黄酒酿造技艺、四平戏等,实现了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同时也推动了文化创意项目的蓬勃发展,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令人惊喜的是,短视频平台成为了龙潭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农产品的包装和营销,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激发了文创旅游、研学康养、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为村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短视频平台在龙潭村的运用不仅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方向,使乡村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内涵和价值。

五、短视频平台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过载与内容质量控制

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内容可能导致信息过载,观众难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降低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还由于平台内容的开放性,一些低质量、误导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可能被上传,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良的网络短片为博取关注、炒作噱头和牟取利益,缺乏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加之“流量至上”、“大数据营销”等手段,形成了一种恶劣的“娱乐至死”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播阵地,网络短视频应该将社会认同和提倡的中国优秀文化传播进行传播,致力于培育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7]。

(二)文化传播失真与误解

由于短视频平台的时长限制,传统文化内容可能被过度简化,失去深度和完整性,导致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一定误解。对于创作者可能为了吸引观众而夸大或改变传统文化元素,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播中产生失真,失去其真实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商业化导向与传统文化价值

部分短视频平台以商业化为导向,推动商业内容,而非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传承,使传统文化变为娱乐产品。过度注重点击率和流量的平台可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使得内容更偏向吸引眼球而非真实传承。

六、结语

通过深入研究短视频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本论文揭示了其积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未来,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内容质量,加强技术支持,引导短视频平台发展朝着更符合传统文化传承目标的方向发展,努力克服挑战,实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生生不息传承。

参考文献

[1]杨艳宁. 媒介场景理论视域下“三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5494.

[2]杨东辰. 基于Spark大数据的短视频推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南昌大学,2022.DOI:10.27232/d.cnki.gnchu.2021.002662.

[3] 王颖吉,陈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编辑,2023(11):36-43.

[4]廖秉宜,张晓姚.中国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J].对外传播,2023(07):17-20.

[5]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郭镇之,徐培喜译. 议程设置: 大众媒介与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6]李卓异,陈红宇.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助力农村经济深度发展路径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12):37-40.

[7]龚煜雯.短视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及路径Vol. 11 No. 2 (June 2023).

闽江学院大学生校长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3952023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闽江学院校长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3952023035)”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陈琼(2002-),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自媒体、文化传承。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