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学生人际交往辅导方法
——基于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的分析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近年的我校小学生使用《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进行心理普查结果来看,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2.2%。根据笔者近五年的学生心理辅导经验,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占有很大比重。笔者根据五年的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经验分析发现,通过角色扮演、玩偶游戏、换位思考、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角色扮演、玩偶游戏、换位思考、非暴力沟通
引言: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技术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为了协助来访者觉察与抒解情绪、体验相关人物的感觉与想法、学习新行为与预演即将面对的情境,由来访者扮演相关人物,进入他们的经验中,来达到以上的目的。扮演他人的角色就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立场,有助于我们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体验他人所体验到的情绪。这样也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原谅他人,化解怨恨,融洽相处,能宽宏大量地谅解他人的过失、冒犯、误解、甚至对立。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
举一个案例,来访者发现她恨身边的某个人,与他(她)经常发生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影响了她的学习劲头,影响了她对学习生活的适应。那么,让学生尝试以下角色扮演方法。
在心理咨询室中,心理老师与来访者面对面坐下来。来访者扮演她所“恨”的那个人的角色,心理老师扮演来访者的角色。然后我们就一些有意见分歧的或常引起冲突的问题进行对话,甚至争吵。
最后,丢开所扮演的角色,尝试让来访者以“超脱”的方式(即不从她的角度出发,也不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冲突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讨论的结果以巧妙的方式告诉她所“恨”的人。
二、玩偶游戏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不是成人的缩影,因此要了解他们,必需从发展的角度着手,而游戏正是儿童的语言。透过游戏,儿童表达出内在世界与想法,并借此与环境互动和沟通。而成人正可以通过游戏这种儿童最自然的表达系统,来帮助孩子排除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心理阻碍。
玩偶提供给儿童非威胁性的方式,让他们表达想法和感受。玩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确某个玩偶或木偶的身份,把他(她)自己的感受投射到游戏形象上,并借助这些玩偶或木偶来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
玩偶游戏常常为心理教师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观察儿童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而这些儿童自己往往是不知道的。除了游戏活动,还必须借助于言语反应来对儿童的问题做出判断,心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加入言语。
在每一次玩偶游戏中心理老师安静的评估并记录孩子和他的剧情、使用的玩偶以及玩偶被附加的角色.表达出来的感觉与角色间的冲突也都有明显的确认,学生在剧情中有否将角色间的冲突关系解决也做了记录。
在游戏中,学生能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他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他自己,而他自己所扮演的就是与他发生人际冲突的的角色了,小学生做游戏时喜爱扮演各种角色,它含有浓厚的戏剧性。
三、换位思考
一般在进行角色扮演后,笔者会引导学生尝试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即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感受摆在第一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不了换位思考,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建立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中,学生发生人际冲突,往往开口就是你太怎么怎么样了,将过错和不是全部归结到对方身上,于是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场人际交往中的唇舌之战就这样愈演愈烈。但是往往很少有人会从对方的角度反思一下自己的过错和不足,想想是否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换位思考,不是说总是要承认错误在自己身上,将所有的不是都自己扛,给自己当成人际交往中的受气包。真正意义上的换位思考,是要从双方的角度正确认识同一件事情,因为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感受不同,所得出的结果肯定也各不相同。一旦你能从对方的角度反过来想这同一个问题,即使那个时候还有火气,肯定也不至于到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地步。
根据上文的角色扮演游戏和玩偶游戏会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真切的感受,并从内心深处领悟自己的行为过错与否,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而且,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这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好处。
四、非暴力沟通
在上文中心理老师引导学生角色扮演、玩偶游戏、换位思考,学生可以在人际问题上有新的认知。在改变认知后,心理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处理与冲突者的矛盾,这当中不可避免需要良好的沟通方法。
沟通,是一门艺术,它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弊端,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似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换位思考,更谈不上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理解对方的心理,从而影响对方与他人的交往。
非暴力沟通技术是一种爱的语言,也是一种真诚的语言,能够使我们的爱在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动。通过在小学生中教授这种沟通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将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自如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建立同理同情的能力,减少误解和冲突,使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变得更流畅和谐,在使用这种爱的语言的同时,提高自己爱的能力。
要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要重点掌握它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步,观察:客观的描述事实。不进行加工,不用太多的形容词,用动词、用名词就可以。如:“当我看到……”“当我听到…… ”这个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
第二步,感受。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如:“我感到……”“我觉得……”
第三步,需要。这个时候要学生敞开心扉,也要共情。学生需要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的,就不要说。
第四步,请求。心理老师引导学生要学会求助,因为求助也是一种能力。很多人就是不敢求助,不敢开口。其实有些时求助就能解决的问题。请求:是具体的请求,而不是命令。如:“我想要……”“你可不可以……”“请你……”
举一个案例,一名纪律委员对同学的迟到表示很愤怒,并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对学生进行非暴力沟通。第一步:观察——同学迟了10分钟慢慢走到教室。第二步:感受——我感到很不开心。第三步:需要——我希望被人尊重。第四步:请求——你能让我好好解释一下迟到的真实情况嘛?
通过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指导这种沟通方式,笔者在改善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非暴力沟通,学生学会将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自如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建立同理同情的能力,减少误解和冲突,使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变得更流畅和谐,在使用这种爱的语言的同时,提高自己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