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启喜儿童沉浸剧情式创想小镇”对儿童剧本杀与儿童戏剧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唐梓赫 指导教师 徐萍
  
新中媒体号
2023年40期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在当下社会,线下娱乐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剧本杀作为一种独特的游戏体验和互动模式,日益受到广大玩家的青睐,成为人们寻求新奇玩乐的首选。从最初的娱乐游戏到如今成为流行的社交、团建方式之一,剧本杀的属性正在经历一次悄然的变革。目前,市场上的剧本杀剧本除了以娱乐性为主外,部分还具有教育意义,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剧本。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持续推进,剧本杀的用户群体年龄日趋降低,家长和儿童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充足,“儿童剧本杀”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被大家广泛关注。在“启喜儿童沉浸剧情式创想小镇”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儿童戏剧活动和儿童剧本杀的主题来源、活动准备、活动程序、表演呈现方式等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基于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针对儿童和家长两个主体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儿童戏剧;儿童剧本杀;家庭教育

1.1研究缘起

1.1.1学前教育领域的需求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孩子都被限制在幼儿园这一狭窄的空间内,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虽然教育关注了孩子们的生活,但它并未充分关注儿童的精神层面,忽视了儿童不仅是作为自然的存在,更是作为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因此,时代呼吁我们解放儿童,还他们以幸福的童年生活。儿童戏剧结合儿童剧本杀正好能够提供一个契机,让儿童成为既感性又理性的“人”。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小演员,而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演绎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创作,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教育的主体。

1.1.2儿童的需要

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不仅是天生的演员,同时也是剧作家和导演的结合体。他们总是乐于在戏剧性游戏中创造性地演绎成人世界的故事,并从中体验到愉悦的情绪。儿童的生活即是戏剧,戏剧与儿童共同存在于角色扮演的安全环境中。但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儿童的戏剧性游戏是自发的、随意的、松散的,缺乏一定的戏剧艺术特质与系统的戏剧表现经验。因此,尊重儿童的戏剧天性,展现戏剧的艺术魅力,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应该是儿童戏剧教育的使命之所在。

2.1儿童戏剧及剧本杀在幼儿阶段应用设计研究

2.1.1儿童戏剧及剧本杀现状

目前儿童戏剧的剧目除了经典革命题材儿童剧,大多来自于对经典童话和动画片的改编。真正贴近儿童生活的剧目少之又少,还有许多是儿童看了又看,甚至儿童从幼儿园阶段看的儿童戏剧,一直到上中学还在上演。经典需要重演,但不需要反复重复。不能以重演经典作为儿童剧剧目不更新的借口和理由。学前儿童,需要的是更多、更优秀的演出剧目。

面向儿童,儿童戏剧的观众群体包括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因此,儿童戏剧工作需要既懂儿童、又懂教育的人参与,涵盖剧本创作、导演、表演等多个环节。儿童戏剧工作者大多是“从艺”人员,而较少有“从教”人员的参与,这导致了一种“懂写的不懂演、懂演的不懂儿童”的局面。儿童戏剧不仅仅是以儿童为主角,而是要真正让儿童看懂表演、喜欢儿童剧,使其对儿童有意义。因此,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方掬芬指出:“儿童戏剧和其他戏剧是不同的,从事儿童戏剧的人不仅要懂表演,还要懂儿童心理,要懂教学。儿童的戏剧绝不能粗制滥造,哪怕只是朗诵一首诗、唱一首歌,都要像样。”孙云晓也表示:“一个好的儿童剧无论从语言到动作、从故事到人物,都应该可以走进儿童的心里,走到他的生活中。”

2.1.2研究应用设计

本研究在活动前期,精心设计相关话题,以弱化家长与儿童的身份概念,实现双方平等交流。同时,通过增加剧情冲突元素并鼓励儿童参与道具制作,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儿童在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以独特的视角推动故事发展,有效吸引其注意力,从而促进儿童创造、协作、演绎、沟通社交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此外,这种教育方式也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特别重视对儿童情感的培养。在剧本杀活动中,运用不同的角色设定和情境模拟,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各种不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同情心、责任感等。通过这种方式,儿童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情感,还学会了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感,培养出了同理心和包容心等优秀的情感素质。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还可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发展出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这种儿童情感的培养,我们希望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从而提高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感。

家长和儿童共同参与剧本杀活动,通过互相协作完成任务,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家长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思维方式,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融洽,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也得到了增强。

2.2活动主体的特点

今年暑假,本研究开展了儿童剧本杀活动,一共举办7期活动,每次活动设置一位主持人并招募5-10人参与。孩子与家长阅读剧本,扮演各自的人物角色,往往以解决一个小矛盾或者问题为出发点。期间,主持人会引导孩子们做你画我猜等小游戏来促进各自的互动,通过发言和探讨最终找出事件的原因。

参与活动的六年级学生在活动后评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台词,我很享受表演和做游戏的过程。我喜欢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讨论,找到线索的成就感,还有和父母以及小伙伴一起交流分享线索的快乐。”四年级学生反馈:“我很喜欢玩儿童剧本杀,它跟平时上的课本知识不一样,人物角色之间也有合作,需要一起保守一个秘密,玩游戏的过程需要动脑筋,很有趣。在游戏过程中和父母的交流,也让我意识到家长其实并不是只知道催我学习,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闫龙指出,儿童剧本杀可视为一种阅读体验。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从少儿读物中提取并改编的两套剧本,来组织这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如果儿童剧本杀能够保证质量,家长亦可选择购买回家与孩子一同参与,这将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我们也期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儿童剧本杀市场的健康发展。

“儿童剧本杀”当下还处于初兴阶段,在剧本杀原有的游戏机制上删除了诸多负面元素,加入课本知识、游戏机制,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知识,避免死记硬背,实现“快乐教育”,同时让家长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促进了儿童和家长的关系。对于儿童剧本杀及儿童戏剧,除了业内人士面临的众多挑战,下一步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持续观察和谨慎对待的。

作者简介:唐梓赫  2002.10.4,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本科,学前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X2023101661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