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医药非遗视角下,中药传统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为例
摘要:中药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上下五千年传承中最为精华的体现,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准的疗效,成为华夏文化中一个特殊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传统制作技艺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战胜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及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让世人再次认识到了中医药对治疗重大疑难疾病、传染性疾病的特色及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健康中国”作为战略部署,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药传统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发展中医药不可或缺的步骤。
关键词:中药传统制作技艺,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活态形式延续传承至今的具有疗效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中医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药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制作的独特性和精准的疗效,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特殊的历史记忆。
中药传统制作技艺最早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天然药物制剂、食疗剂、药末剂、丸剂、水剂、酒剂等【1】,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规定了药物的剂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并在某些药中具体说明了使用剂型。宜丸者如牛黄“胆可丸药”;宜水煮者如当归“煮饮水”;丹剂如雄黄、雌黄“炼食之”【2】。随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药物制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药物制剂理论和完善的制作技艺。近代中药制作技艺从传统的膏丹丸散,逐步发展成现代的中药制剂,有颗粒剂、片剂、丸剂、胶囊剂、酊剂、搽剂、酒剂、膏剂、散剂等38种剂型,丸剂又分为水丸、水蜜丸、蜜丸、蜡丸、糊丸等【3】,这充分体现了中药的制作技术创新性发展。现以省级非遗项目“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为例,阐述中药传统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太极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简介
1.1.五子衍宗丸处方起源
五子衍宗丸最早见于道教《悬解录》一书,书中有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守仙五子丸”,即是五子衍宗丸的原貌,是皇室宫廷繁衍子嗣的必备药方。
五子衍宗丸的处方及其制作技艺最早可查证的出处是明·张时彻辑著的《摄生众妙方》,由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和车前子五味道地药材组成,具有补肾益精功效,用于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等症,被誉为“古今种子第一方”。
1.2.太极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概况
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于2018年12月入选第五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单位是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绵药)。由清朝末年江油人氏蔡行恭与人合伙组建同心昌药号,根据《摄生众妙方》中记载的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历经选材、炮制、起母、泛丸、等工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同心昌药号”并入绵阳制药厂(太极绵药前身),其制作技艺经五代传承人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至今已逾百年,为民众强身健体、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2.活态传承,延续中医药传统制作技艺鲜活生命力
2.1.坚守古法,传承中医药智慧
中药传统制作技艺的价值在于传承。中药企业始终坚守道地选材和古法炮制工艺,传承中医药技艺的匠心精髓。
据了解,广誉远、同仁堂、达仁堂等老字号中药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品种和属地筛选标准,建立GAP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确保所用药材的高品质。在现代化加工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太极绵药、同仁堂等中药生产企业保留有药材纯手工挑选、清洗、晾晒等一系列古法,在炮制等制作工艺上,严格遵循“品质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等古训,每一味药材皆循古法炮制,药材炮制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由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亲自把关操作,让每种药材的药效发挥到极致,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使疗效更加显著。
2.2.活化优先,延续中医药成果
继承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医药学成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据统计,我国中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182个。按照专业分类有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中医诊疗方法、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民族医药等类别【4】。18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45家药企52项中医药传承项目,以单个中成药品种的传统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誉远的龟龄集、定坤丹和安宫牛黄丸三项传统制作技艺,达仁堂的清宫寿桃丸、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三项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漳州片仔癀药业的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等等。
“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于2018年入选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目前,四川省尚无国家级的以单品种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项目。太极绵药将义不容辞地承担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责任,积极开展“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工作,推动川药走出去,传播川药文化。
3.守正创新,实现中药传统制作技艺创造性转化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中医药领域的药品企业,紧跟时代需求,立足传统中医药的根源,积极开拓创新,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广誉远将龟龄集散剂制作成方便服用的胶囊、定坤丹改成口服液;同仁堂将藿香正气水制作成藿香正气胶囊。
太极绵药以“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抓手,开展“五子衍宗丸传统制作技艺挖掘和工艺探索”项目。通过对五子衍宗丸传统制作技艺的深入研究,将师徒相传的口述技艺标准化,形成了选材、炮制、制丸等传统制作技艺标准,采用现代检验技术,其指标性成分有明显的提高,并将传统技艺标准引入到现代工业化生产,实现了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
4.科技赋能,助推中药传统制作技艺创新性发展
中药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以“道地药材和古法炮制”为基石,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传承基地、生产基地、科研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重点开展核心产品的剂型改造、工艺改进、药理药效及质量标准提升,系统构建中药材从种植、初加工、炮制、产品研发、制剂及饮片生产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太极绵药以“传百年诚信,造精品国药”为企业愿景,以“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为基础,建设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药材供应基地;打造以五子衍宗丸为首的品牌战略,开展五子衍宗丸剂型创新研究,增加五子衍宗丸剂型,研发出疗效显著、服用量小的五子衍宗丸(浓缩丸),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因五子衍宗丸(浓缩丸)疗效好,服用量少,深受患者青睐,上市以来,累计销售上亿元。实现了传统剂型的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宝库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中药传统制作技艺只有良好的继承、保护,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现代中医药企业,要坚持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耕细作,守正创新,借助科技的力量向现代化、标准化、数字化变革,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中有关药物制剂的文献考察 中国药学杂志,1979(09),423-425
[2]钟赣生,李少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成就,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7),390-392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制剂通则
[4]毛国强,孔令彬.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新闻战线,2021(0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