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3+2+1”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尚产业的不断壮大,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设计教育,而“3+2+1”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本文阐述“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优势,分析目前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旨在找到基于“3+2+1”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时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3+2+1”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时尚产业的崛起对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教学偏重理论知识讲解、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注重期末考试成绩,不但无法满足现代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还阻碍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基于此,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工作坊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代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3+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将学生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路径。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3+2+1”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1]。同时,有效利用“3+2+1”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设计思路。
为此,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灵活落实“3+2+1”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提升相结合,为学生创建全面发展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满足时尚产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目前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时尚产业需求脱节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行业实际需求。同时,时尚产业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理念层出不穷,而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与行业前沿接轨的课程设置,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机会
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和接受,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服装设计项目中,缺少实际操作经验,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2]。同时,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偏低,从而使教学改革受到严重影响。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忽视过程评价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服装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期末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3]。
三、基于“3+2+1”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引入项目驱动,强化实践教学
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服装设计课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因此,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与企业合作,设计与实际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教师设计与时尚品牌合作的服装设计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的设计方案,不仅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
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工作坊、在线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行业内的成功与失败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理解[5]。同时,工作坊则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服装制作、设计创新等活动。另外,在线课程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时装秀或设计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宝贵的展示经验,还能学会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直观理解服装设计的三维效果和细节处理。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结果
为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服装设计课程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既注重结果评价,也注重过程评价。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结合“3+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6]。同时,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设置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在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还能从他人的视角获得宝贵的反馈意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如邀请服装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客观、更贴近实际工作的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使服装设计课程将更加符合时尚产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时尚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项目驱动、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时尚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在未来的职场中展现出色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参考文献:
[1]杨绍桦.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品牌服装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品牌服装设计类课程为例[J].上海包装,2023,(03):184-186.
[2]彭晓佳.基于“OBE+混合式学习”理念的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服装画技法”课程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3,33(04):86-95.
[3]王姣.课程思政引领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以非遗赣南客家服饰融入服装电脑制图课程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52(07):201-203.
[4]张奇,李瞳.“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服装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23,40(11):43-46.
[5]余正龙.基于服装设计导向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纺织报告,2023,42(10):96-98.
[6]高星.基于“工匠精神+艺术创新”双驱动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服装创意设计实验”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2,37(05):49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