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教学探索

邹顺火
  
新中媒体号
2023年1期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二中学 福建 漳州363811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将学生的德育教育视为教学的重点。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符合思政课一体化要求,有助于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和课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将针对在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担当精神;教学探索

在初中阶段,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一直是重点,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重复,利用资源不足等情况。思政一体化教学是前两年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其要求就是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循环反复的教学。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教师可以把握这一时期并采取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担当精神。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的思路固定与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今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思路已经产生固化的现象,总是采取以往的教学经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都较为单一。教师会走进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经验会大于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的教学中总是以自己所经历的经验为主,可能就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升,但是却忽视了其中的内涵,学生只是机械性地背诵和记忆相关的知识,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修养和品质。若是教师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无法被充分调动,积极性也有所降低,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就不佳。

(二)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

在初中,很多学校认为重要的是语数英三门主课,就会出现非常重视主课而忽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副科”的现象。他们将成绩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在课程表中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安排很少的道德与法治课,根本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并未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其实,这样的教育教学观念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课程时间安排是很不合理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主导的作用,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不但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时间不该被挤占,甚至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

(三)并未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2022年新课程改革中就有提到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主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层关系,总是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并未做到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需要做到的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挖掘教材的资源,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都是经过多重筛选与修改而得到的,那么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就具备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教材的充分挖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挖掘教材资源,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建设美好中国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或者趣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相信学生看完会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就是将教材的资源充分挖掘,学生不仅学会了学科知识,而且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统筹贯彻教育资源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政的教育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这种教育下,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点,积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下再来进行思政教育,相信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也就不在话下。

例如:在教室黑板报的设计中,就可以设计一个单独的思政教育版块,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负责一段时间内的时政热点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经常播放有关正向引导内容的榜样视频,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关注中国共青团的公众号,让他们学习、了解里面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总之,教师可以通多种方式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担当精神也会得到质的飞跃。这也再次验证了思政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的环境创设才能更好地渗透思政教育。

(三)注重家校社互动,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层面,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加持。单靠学校的教育是低效的,所以,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需要在与家长保持相联系的同时开展一定的社会活动,以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服务于对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树立学生环保理念时,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有校内的也可以有校外的,譬如清扫学校里面的落叶、学校附近的垃圾进行分类等等。在培养学生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美德时,就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面做到“日行一善”,譬如帮助做家务劳动、陪爷爷奶奶说说话等等。这样通过家校社互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目前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很有必要的。教师需要认识到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教师可以参考上述的教学策略,但是具体实施需要视具体情境而定。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08):67-69.

[2]张彩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图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4):4-8.

[3]李晓东;何旋;孟婷.中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法与学法研究——基于“一体化背景”的审视[J].教育参考,2020(01):5-11.

“本文系 2022年度华安县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HAZXKT202210)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