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维导图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记录中的运用研究

杜佳佳
  
新中媒体号
2023年2期
杭州市西湖区云溪幼儿园 310024

一.研究起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有效记录对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大班幼儿去观察记 录事物的重要特征,给于以思维导图式记录方式的提供,帮助幼儿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 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

(二) 目前大班幼儿科学活动的现状分析

1.记录方法封闭化

在科学活动《找果实》需要幼儿在幼儿园里找到的果实并进行记录,画出果实的样 子和在哪里找到的。A 幼儿在白纸上用笔划出几条横线把场地进行了分类,但有些场地不止一 种果实导致无法全部记录;B 幼儿就随意的在纸上画了几个果实,并未做区分,记录的内容较为杂乱。

大班幼儿已能用多元符号表征记录探究内容,记录方法还略显单一。留白式记录居多,个别幼儿更多的选择则绘制表格记录,当然这和自身的的经验有关,正是因为记录方法较为少, 呈现单一,记录方法认知少,让大班幼儿更多是凭已有经验或模仿学习教师的记录方法,但较 为简单活数列醒的记录并不足以支撑幼儿探究科学活动的记录,从而影响科学探究的深入性。

2.记录内容模糊化和凌乱化

案例 1:在科学探究活动《柿子》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探索成功将柿子从树上打落的方法, 在实践中要求幼儿对成功的方法进行记录,过程中幼儿在看到柿子树后一开始很认真践行自己的方法,当看到周围幼儿成功打落后注意力开始转到掉落的柿子上,最后成了捡狮子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和记录内容。所以使得操作记录环节缺失。在科学活动中对所要观察对象有所知悉,但对要探究什么,记录什么是模糊的,存在凭想象,偏离观察对象的记录结果。当他们发现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事物时,幼儿的兴趣以及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偏离探究目标。案例2: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幼儿对看的过程进行了个性化的记录,在总结环节大部分幼儿能用简短的词汇如:没有沉、太轻、太重等表述;但当老师要求是否有幼儿能连贯的表述谁因为什么从而没有什么时,幼儿露出了迷茫的表情,无法做出回应。对探究结果表达无法清晰、连贯的、有侧重的表达所记录探究的结果或过程。内容不凸显,理解不清晰,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逻辑不连贯,不确定,过程理不顺、说不清。

(三) 思维导图在大班科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1.让记录目的可定,明确记录方向

抓住幼儿好问好动的特点,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引导幼儿围绕既定的观察目标 (中心点) 发问,使幼儿沿着提出的问题方向正确前行,明确记录目的。

2.让记录内容可展,发散思维广度

教师依据“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导向和结构指向,明确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将那 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记录内容拓展发散,让幼儿的思维更具层次性,提升记录的深度。

3.让记录结果可现,提升记录深度

大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操作摆弄的过程,而记录结果借由思维导图由简到繁的呈现,幼儿能更准确、连贯的讲述记录成果,提升逻辑表达能力,提高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

二、研究设计

(一) 核心概念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人思想中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所以其也为人类思维的自然 功能。事实上,它也存在一种有效的图形技术,是一种开启幼儿思想的万能钥匙”,是一种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借助“思维导图” 其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对各个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能够通过从属、包含以及归纳总结的方式罗列出来,所罗列出来的图表和文字层次清晰、层级明显。对于幼儿而言,他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将色彩、色调、图像、文字的不同点而创建记忆链接,提高记录有效性、思维逻辑性和表达连贯性。

大班幼儿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以及在科学知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大班科学活动包含两种形式,即专门的科学活动和渗透的科学活动。专门的科学活动主要是指集体科学教育,“即教师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的课题和内容,提供探索的材料,并指导全体幼儿参与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渗透的科学活动是指一 日生活中的 科学集体活动、区角科学活动、其他活动中的科学活动。本研究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主要是指 幼儿园以“班”为集体,围绕科学中一 日生活中的科学集体活动、区角科学活动即学习区域中 思维导图式记录方式的运用,促使幼儿主动探索。

(二) 研究目标

1.针对大班幼儿在集体科学活动和学习区域中有效记录的的重要性,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支持优化大班科学活动记录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发散性,分析目前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记录中的影响因素,提高提高及丰富大班幼儿的记录工具,加深对探究事物的全面理解。

2.使教师形成适合大班科学探究记录活动的思维导图类型和运用策略。

(三)运用的策略

(1) 策略一:多活动支持,促经验积累

①比较类活动:多角度观察和比较,促差异辨析

比较类活动多需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多角度观察其得出的结论和想法非简单的“是”与 “不是”。教师可借导图特性帮助幼儿梳理、归纳两者的差异。了解此类活动的特质积累认知经验,助推幼儿学习掌握比较记录的方法。

②操作类活动:可持续观察和记录,促逻辑总结

操作类活动注重实践过程和逻辑总结。操作过程需通过指导结构排列,关注记录的持续性, 帮助幼儿运用了解此类活动的特质积累认知经验,促进幼儿的操作观察和逻辑性作运用。

③描述类活动:外发散观察和描述,促细节整合

要描述一个主题或活动的属性,它的思维技巧是用细节来描述。通过一组描述性的词语, 向外发散依据特征汇总出物体的形象。促进幼儿对探究事物整体的结构和线索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幼儿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三、成效评价

(一) 思维导图对幼儿的影响和意义

1.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

在幼儿学习了基础的思维导图,能够完整地进行一些基础的学习操作,将所学内容与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学会了从多角度观察知识的不同方向,学会将整体扩散,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学会了如何去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给孩子一本图画书, 他能将里面的故事拆分,分成一个个小故事,找出之间的内在联系,做成一个完整且全面的思维导图。我们这时候会观察到,孩子在经过一系列思维导图的培养后,他们更能将自己的心智打开,从此热爱了学习与交流。不难看出,经历过培训和考察后,孩子大大增加了阅读兴趣和求知欲;私下来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辨别如何有效地去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因为心智的培养和成熟,逐渐得到改变和端正。作为大班幼儿的老师,发现孩子能够自主的将所讲授的 知识去运用,这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2.思维导图对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影响

孩子最擅长的便是模仿,因为在他们脑部发育的黄金期,他们会从周围环境和人身上寻找 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不管看到什么就会主动去学习。但在他们学习反馈的时候,并不能过渡筛选有效行为和错误信息。对于我们来说,自觉的将错误行为过滤掉是本来已经形成的思维,所以并不在意,可是孩子并不会。在我们通过对孩子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培养后,明显增加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判断能力。对于那些是错误那些事对的都有了大致判断。对比于其他的孩子,这群孩子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抉择选出最好的一种方法去学习,他们的脑部这时候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以及心智也在这时候磨练,因此他们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有了很明显的提升和改进。这群孩子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他们此刻寻找的是如何让自己更加优秀。思维导图带给孩子的远远超过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形成立体的结构和框架传输给大脑这一简单 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式。在思维导图融入幼儿教学活动中这个研究开展下,深深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思维,培养了他们的世界观,使得他们更加多元化、独有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自己的创造。

四、总结

上述实践过程中,更明晰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思维导图确实是一种有效且常态的学习工具, 它完全能够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即使看似过于简易的思维图像的绘制方法,内部也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不但能够将幼儿集体科学活动中中任何一个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反映出来,还能让具体的形象取代抽象的形象,与此同时,当幼儿在细致地观察思导图的时候也能激发出自己探索幼儿知识的欲望和兴从增进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方法的认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促进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记录入手,遵循大班幼儿记录表达的发展规律,即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循序渐进地提高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会运用和表述,每个思维导图的实践运用,都将会帮助幼儿在科学活动领域外的活动中进行者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 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既达到了记得牢、不易忘、易提取的效果,保障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幼儿与他人的分享交流的平台,增加幼儿进行表达表现的机会,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借以思维导图这一载体提高大 班幼儿的记录与表征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