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理路研究
摘要:劳动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定位和价值,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突显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都突出强调“服务性劳动教育”这一重要命题,劳动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等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十四五”期间学校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形成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意见》、《指导纲要》都突出强调“服务性劳动教育”这一重要命题。服务性劳动教育是国家基于劳动教育发展的现实考量提出的重要命题,丰拓了劳动教育研究论域。[1] 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研究进展,包括:内涵特征、时代蕴意、实践理路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
服务性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2]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劳动教育存在“虚化、弱化、窄化、淡化”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方式“单向化”等价值困境(王琳,2020)。在现实教育中,部分大学生也存在不爱劳动、不愿劳动、不屑劳动等“眼高手低”的情况。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服务性劳动教育,激发和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涵
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重要类型和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类型学生特点,劳动教育可以分类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有别于其他劳动在于“服务”。《现代汉语词典》中,“服务”一词被界定为“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3]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将服务性劳动界定为:服务性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概念范畴;实践形式主要有:“三支一扶”“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目的在于锤炼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性融合的教育活动。
(二)服务性劳动教育的特征
相比较而言,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更多的体现是劳动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需要,体现的是“利己”属性,而服务性劳动教育则具有“利他”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规律性。教育具有规律性,服务性劳动教育也不例外。服务性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第二,具有体验性。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体验。”[4]服务性劳动教育必须要有持续性和交互性,在持续和交互中实现劳动情感的启蒙、意识的培养、实践的养成,并且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大学生通过服务性劳动在社会和他人中得到精神认可和动力来源,实现个体与社会良性交流与互动。以上,都需要被教育者亲身体验才能实现。
第三,具有利他性。我国的服务性劳动教育与“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相吻合,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家国和人民情怀,成为新时代“四有”好青年,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二、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的时代蕴意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高校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育践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使命观
习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激励青年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建功立业。“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会公益实践”等服务性劳动不仅能让学生把书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能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关心民生,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培育践行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价值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类一切财富的源泉都来自于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啃老”“躺平”“佛系”等现象。通过服务性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正确劳动价值观;通过服务性劳动让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更加紧密频繁,体悟奉献服务社会的意义。
(三)培育践行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观
服务性劳动可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全面发展的富裕,是公平正义的富裕,是差别有序的富裕。[5]从实践路径的角度认为,共同富裕好比做蛋糕,需要构建有效市场的初次分配、有为政府再次分配和有爱社会三次分配的驱动模型“做大做好”、“切好分好”蛋糕、“奉献分享”蛋糕。[6]
三、新时代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理路方向
目前的学术界对服务性劳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概念丰富的研究成果。学者李文鑫 (2016)提出提出了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劳动形式的劳动课程改革方案;鄢妘(2020),王江南 (2021),钟顺羽(2021)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或实践平台探索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在研究实践路径方面大多文献都提到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政府、家庭、社会相配合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通过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探寻新时代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路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从教育主体层面需要多元协同推进。开展大学生服务性劳动教育,高校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要求,积极开设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和劳动教育活动实践等,但是单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构建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家庭引导、社会倡导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学生服务实践有组织、有平台、有条件。
第二,从教育对象层面需要分层分类推进。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基础型服务性劳动的启蒙教育,大二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常规型服务型劳动的实践教育,大三学生根据能力素质开展创新性服务性劳动教育,大四学生重点开展职业型服务性劳动教育。
第三,教育方式层面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案例等引导学生感知服务性劳动的光荣魅力;通实地实践,让学生感受服务性劳动的温度和情怀。让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中成长和收获,同时这种成长能让学生更好的服务社会,感受到自己被社会需要,赠人玫瑰后,手有余香。
第四,教育管理机制层面需要多管齐下。在劳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课内外相结合,多学科相融合,全校联动推动。在评价监督体制上,定期对劳动教育成效进行测评,奖惩分明得当。在保障机制方面,要保证师资队伍、实践场地、教育经费等方面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万坤利,李艾诺.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向[J].铜仁学院学报,2021,2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8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00.
[4]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31.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6]张占斌,吴正海.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2(1)
作者简介:余慧,(1990-1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信阳,单位:杭州医学院,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杭州医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KYSZ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