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邹海萍
  
新中媒体号
2023年3期
德阳市东林路小学校 618000

【摘要】双减政策和教育体系的重大改变导致挑战不断。引发人们对协同育人的重新思考和认知重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均需正确理解"双减"内蕴,理性看待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理论渐受重视。而只有以三者的协同作用发挥为引领,来加强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可切实形成教育合力,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延展性自会得到切实保证。本文立足实践,探析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双减 家校社 育人 路径

"双减"方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是义务教育格局的重大转变,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缓解家长的不安心态,以及形成教育良性环境都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家校社共育尤为重要。怎样革新"家庭社"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建立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及"家庭社"协同育人凝聚力,让"双减"措施真正实施,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沟通渠道,确保共育目标的达成。

(一)拟打造家长学校,形成育人共识。

打造家长学校,架起家校共育"连心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活动,不断优化家委会、学校和家庭合作组织的建设,建立学校与家庭、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等方面的长效组织和制度机制,形成戏剧育人共识。

(二)拟开放家长驿站,搭建育人平台。

学校可以以预约的方式设定"校长接待日",并且定时间分年段设立"家校沟通专访日",让学科老师和家长沟通更加畅通;定地点,在学校成立"家校驿站",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搭一座桥梁。

(三)拟构建家校社综合体,形成家校社共育生态圈

建立专业化家庭教育学校,建立全学段家庭教育体系。父母使用教育培训平台进行了系列的训练、学校教师对训练进行了全面覆盖。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合作共建,挖掘社区育人资源,围绕家庭-学校这一轴心,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家校社共育生态圈,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主体引领作用,完善协同育人共同机制。

(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1.家校信息互通机制

教育方面仅仅学校改革是不够的,学生与家庭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由老师、家庭双方共同负责,且共享信息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氛围。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是采用"两访二谈一会"(全员家访、来电互访,上网互谈、会面谈,父母会),定向地互通信息;二是利用钉钉群、微信群整员共享消息;三是每周五下午"父母接待日"会见沟通,为父母解决孩子心里困扰的问题,根据提出的意见与要求,现场回复处理,或总结资料,妥善处理问题。家校结合教育思想、手段和方法的沟通互融,增强教育有效性。

2.家长培训交流机制

为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起建设学校型家庭、增进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改变传统观念和注重子女素质的任务,与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学习交流项目。学校利用钉钉,建立了"立德树人家校共育"的家庭教学模式,由班主任和家庭进行交流学习。建立了亲子学校体系,制定并实施系统的教育方案,并邀请专家学者讲课,对父母家庭教育技术培训,同时利用家庭共建论坛使家长学校的服务方式更为丰富。成立了学校家庭教育资源库,把具有独特能力的父母邀请进校园,并做客于学校教育大讲堂。透过举办家庭教育沙龙游戏,引导老师与家长的深入互动,并透过收集整理老师、家长、社会成员最优秀的教育方法,宣传与运用,引导老师、家长共同制作分享的"成长有方、共育有道"教育微视频,并发布于校内,以实现父母与教师在养育技术上和实践的互动。

3.家校社互评机制

每个学生品德、性格和领导才能的养成,都要求校园、家庭、社交三者的互动影响和配合。我们采用家校社区互评体系,对中小学生、老师、家庭、校园、社团等开展互相测评的方法,在对先进老师、先进家庭、助学明星、三好学员、三品十星等的评比中,由他们一方面接收另外三方或四方的测评。一般采用举行互评工作会、公布测评名单、设立‘班主任邮箱"等方法开展互评,考核结论适于公布的就全部公布,有关学生隐私不适于公布的就直接告知其私人。透过互评,校方、家庭、社会可以看出孩子各层面的状况,更加了解孩子们的优点与缺点,并经过对互评体系的充实、修改,继续增加了针对性,继续充实内涵、革新表现形式。

三、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主题育人活动,引领共育效能的强化。

(一)形成家校社育人活动方案

1.成立家长社团

学校成立家长社团,积极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学校和家庭犹如两个温暖的怀抱,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家长喜爱学校活动,让孩子喜爱活动,互相感染,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最终达到活动育人的目标。

2.评选特色文明家庭

通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利用假期,以《假期活动手册》为载体,提倡小手拉大手,如: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艺术氛围,提升家庭文化品味,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及综合素质。父母与子女应该挑选"我最喜爱的一本或几本书"来共读,适时交流心得感受,要以自身的阅读热忱去启发、培育子女的阅读爱好。又例如:让书法绘画进家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阅读、书法、绘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使父母学会了家庭教育艺术,从而作为子女性格的楷模,作为子女最知心的好朋友。

3."好班风好家风好民风"家校社共建活动

建立"好班风公约",我们将组织学校内各班级同学进行全国优秀《班级文化》《班级公约》的收集与评选等活动。在活动期间,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将共同梳理、一同反思、共同探讨、一同约束、共同遵守,以有效推动学校班风、校风的建设。开展"好家风"主题争创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好家风家庭""一封好家书"、我的"家风"故事等系列评选活动。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梳理、创作,形成作品或申报材料,切实让每个家庭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打造"好民风"融合课程。学校将民风民俗知识作为学校德育课的必考内容,在语言、道德与法治、综合应用等科目中加入"好民风"知识,评选优秀课例,通过课程使民风建设更系统、更具体,让好民风看得见、摸得着。

德以善为贵,学以乐为尚。在"双减"路途上,我们不忘初心,积极作为,实践新世纪教育使命!"双减"策略的成功实施,也表明了家校社区合作教育将会形成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中小学校、家长和社区都应共同履行教育职能,合力共育,逐步摸索出具体实践途径,为孩子发展、成才创造更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2]江西教育《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3]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九大机制”促进家校社区共育

[4] 李惠.发挥家风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作用[J].品位经典,2019,11:107-1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