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混合社区理念下的杭州万科未来之光设计浅析

陈琳
  
新中媒体号
2023年5期
金地集团华东区域地产公司 上海 20002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以杭州万科未来之光项目为例,从规划、建筑、景观等多维度进行回顾与思考,结合混合社区理念,规划空间布局提出“BLOCK”组团概念,融合当代生活需求以及良渚文化,将不同功能立体有机组合,串联不同主题公共空间,营造杭州未来活力街区。

关键词:混合社区;BLOCK组团;活力街区;

一、混合社区理念

美国规划协会在《规划和城市设计标准(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Standards)》一书中对混合功能开发定义为:旨在创建有活力的城市环境,在不同规模中将可兼容的土地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结合在一起。这类开发寻求创建步行友好环境、高密度开发和多样性用途,使人们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工作、游憩和购物,以此作为开发目标[1]。因此,“混合社区”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功能,而且功能之间相互有机关联,内部具有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旨在创造更具活力性、可达性、文脉延续性、设施服务共享的社区。

“混合社区”空间建设类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垂直方向的混合功能开发,主要体现为建筑不同高度上混合布置不同功能,例如下部多为公共功能(如商业、娱乐配套),上部多为私享功能(如居住或办公),同时还包括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二是水平方向的混合功能开发,主要体现为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或外部空间在地块中的混合布局,而且建筑本身也有水平方向功能混合,例如传统商街中的前店后居式建筑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综合形式,包含上面两类形式的混合功能开发,主要体现为功能混合的建筑综合体与其它功能的建筑以及外部空间,在地块中混合布局的方式,形成混合功能街区。

混合社区主要有六个目标:1、实现功能的有机性;2、促进环境可持续性;3、满足舒适可达性;4、提升城市活力性;5、营造社区邻里感;6、增强城市文脉延续性[2]。

以上混合社区相关理念均为我们这次设计提供了多维度的设计思路。

二、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余杭区良渚街道良渚新城,东侧为疏港路,南侧为古墩路,北侧为规划玉鸟路,西侧为规划立新路,紧靠在建地铁2号线杜甫站。用地性质为商业/商务用地,总用地81828平方米,容积率≤3.0,限高150M。地块位于良渚未来城板块,在其周边良渚博物馆展示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复合功能的它(办公、商业、剧院、酒店等),具有站心和门户的作用,对城市有一定的责任感和公共性,希望打造出充满创意和活力而又不失文化底蕴的混合社区。

三、规划设计

在最初概念方案设计阶段,就提出以混合社区的六个目标为导向,注重功能的有机结合以及城市文脉,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周边的住宅、商业以及轨道交通的人流,以基地东南侧的地铁2号线杜甫村站为中心,布置了复合功能的标志性塔楼,同时在基地北侧及西侧布置了商业办公群。这个布局自然的将基地划分为动静两大区域,并设计了一条45°斜向公共开放空间轴将业态串联,开始从东南侧地铁站的门户广场开始,止于西北侧生活广场的。这条规划主轴将多个不同主题的空间节点连接起来,将商业、办公楼、公园等公共建筑设置在舒适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为营造社区邻里感、提升城市活力提供可能。

未来之光项目,借鉴混合社区的BLOCK理念,各个街区保持一定的关联和独立性,体现场所空间精神,强调异质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结合城市空间肌理,进行布局和划分街区,在规划上将地块切割成约70M的组团,组团之间预留出共享的公共空间,各个组团自身围合形成私属的庭院,同时组团自身的边界又自然退让形成不同形状的中心广场。与此同时,通过立体模型进一步的优化空间节奏,注重群体组合的天际线关系和空间标识性,在每个组团的角部拉升为塔楼,控制组团内的建筑群组高度,寻求合适城市的街墙比,提升场所舒适性。整个规划强调公共空间和街道广场的开放,以及从东南角地铁站到西北角居住区的天然联系,多层级的空间节点穿插在内,有机地串联了商业办公、“光剧场”和光之塔等功能。(图1)

四、建筑设计

建筑的本质是对空间的营造。基于本地块功能业态的复合性和多样性,在设计中运用混合社区的三种空间建设类型来组合协调不同功能要求,形成中心塔和剧院区、商业公寓区这两大片区,致力于创造一个丰富流畅空间体验的立体混合社区。

位于基地东南角地铁站旁边的中心塔是总体规划主轴的起始端,也是整个地块的门户标识。塔楼总高度约150米,其中包含了办公、酒店、配套附属商业等十万方不同功能业态。设计采用了垂直方向的混合功能空间营造,各种业态相互堆叠与错落,不同体量与体量间形成了横向缝隙、与架空空间以及屋顶花园构成立体的公共空间。最后外立面上呈现出的割裂、穿插的设计手法,自然形成的五道光,隐喻出良渚五千年文明一千年一层的概念,同时在使用上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互动体验。

位于基地东侧的剧院,定位举办不同主题功能活动以及室外剧场等,空间设计上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横向融合,增强了社区活力。

在商业办公地块,建筑师从始至终将焦点放在用户的视点上,以如何能创造最舒适且具魅力的街区环境为目标,不断调整建筑体量以及空间尺度,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每个组团以多个裙房搭配一座塔楼,各自围合出一个组团庭院,并组织紧凑的平面单元,建造适宜的步行街道网络,使各单元建筑连接起来。建筑风格简洁现代,比例协调,立面以框的形式体现整体感,顶部又以退台的手法突显建筑体量的变化,呈现出建筑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图2)

一个成熟的商业,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其功能定位。因此我们将商业功能构架根据不同组团,主要分为了五大模块,学习区、活动区、健身区、农场区、美食与多媒体互动区。学习区主要包含了极客中心、教育培训和图书吧等;活动区主要包括了艺术电影沙龙、艺术生商店和咖啡简餐等;健身区主要有健身房,搏击俱乐部和运动旗舰店等;活力农场主要有花艺市场、创意集市和果蔬市场等;精品美食街与多媒体互动区主要有创意美食、素食和多媒体影院等。多功能多类型的商业功能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增强了社区情景式体验与活力。

示范区是实景展示,设计之处就提出要对街区的生活描绘,营造出未来邻里社区交往的意象,最后选定在45度光之轴进行呈现,打造一个情景式街区。正如路易斯康对光的追求一样,我们在示范区设计也注重对光的运用和设计,希望通过光提升建筑品味,用光赋予建筑灵魂。在不影响建筑空间透光的同时,通过使用调光玻璃,以生命起源为主题,寓意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建筑整体采用高级灰色系,风格现代简约,使示范区整体的调性与未来之光的生活模式愿景相契合。(图3)

五、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注重与开放社区相契合的景观系统,通过二层架空平台将各个BLOCK的景观庭院和中心广场内外相连,形成观景及活动平台。充分利用景观资源,隔离商业和公寓,减少商业对居住的影响。沿城市外侧设置台阶,居住与商业人流自然分开,围合中心广场打造台阶,广场景观触手可及。庭院景观有不同主题,农场、植物园、水系、漫步道等,为未来生活社区提供各种可能性。

结语

杭州万科未来之光是一次混合社区理念下的设计尝试,它融合当代生活需求以及良渚文化,将不同功能立体有机组合,通过二层平台串联不同景观主题公共空间,营造一个开放社区理念与国际化商办模式的未来活力街区。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Standards.Wiley,2006.

[2]翟强.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陈琳(1986年),女,山东人,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