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当以“双减”理念为指导,立足数学作业设计现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作业,推进“双减”理念、因材施教理念在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提升数学作业设计质量,促使学生实现数学思维、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引言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每天放学后都需要在课后作业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种基于大作业量的学习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大作业量适得其反,反而会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之情。2021年7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以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思路应该适当改变。
一、设计预习作业,打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帮助学生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活动做好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定认知和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能力水平层次,然后结合教学要求和知识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布置出适合本班学生的预习作业。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预习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拍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梯形事物,第二天和同学互相交流和沟通所拍摄到的内容。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很多学生图形认知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区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识别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认错物体形状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实物、互联网等外界资源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图形特点,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通过预习作业,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突显数学教育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激励”
有一种教学观点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将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这种观点诚然具有正确性,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契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是因为一些小学生尽管已经升入高年级,但由于学习能力整体偏弱,思维意识一时半刻还无法完成系统性的调整,缺乏“主动接触、理解新知识”的能力。更有甚者会没来由地对新知识产生恐惧感,在没有教师、家长的帮助下,无法独立完成学习。这类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一丝不苟地记笔记;在课前、课后等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写完作业。但完成“既定任务”之后,这类学生很少主动拿出练习册做题。例如,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向学生发放不止一本练习册,如果教师没有向学生明确布置“今天必须做完XXX页题目”,那么这类学生很难主动做题。
三、确定作业评价方法
在评价学生的分层作业完成效果时,教师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态度、作业思路进行评价,如果学生作业态度积极,要及时予以肯定,反之,则要适当批评。另一方面可以判断学生是否能正确完成作业题目,诊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错题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引导学生完成纠错。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入一些激励性的评价用语,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更上一层楼。
四、控制作业量,丰富作业类型
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减少作业量,但是应当丰富作业的类型,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思考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如在教学“负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在第一节课上主要讲解负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负数,引导其比较负数的大小,发现生活中的负数。在第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下面三项作业:①结合课后习题比较负数大小,掌握判定负数大小的方法;②除了课堂上列举的案例,尝试找出其他生活中的负数;③思考如何进行负数加减法运算。在“负数”的课后作业中,作业①是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以课后习题为主;作业②涉及生活元素,属于生活化作业;作业③要求学生思考负数的运算法则,属于思考性和探究性作业。相较于传统的数学作业,以上分层作业类型丰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由于作业量明显减少,作业类型更为丰富,学生也不会觉得数学作业枯燥乏味,有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压力,更加符合“双减”的要求。
结束语
教师应当主动优化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分层作业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而后推动分层作业持续实施。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原则,对学生做好分层,为分层作业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障。最后,教师还要针对分层作业进行评价,这也是提升分层作业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晓英.“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创新思维与教育学科研学术探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年创新思维与教育学科研学术探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20-22.
[2]赵明显.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23(01):154-156.
[3]杨涛.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方法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