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
少年的身上承载着家庭的希望、社会的关注以及国家的兴旺,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在新时代新机遇,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学校落实好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道德与法治老师的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要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实行的必要性,实施的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结合时代背景、时事政治以及合理的教学设计,做到在潜移默化下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好少年。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青少年
在现阶段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涵盖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它们经常出现在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这些栏目中,常以古诗词、材料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极大的影响。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使用好这些栏目中的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阶段课堂中的应用,其次需要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课堂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最后,还需要直面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落实起来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行的必要性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新鲜和向往,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和新的课程都会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从他们在依依学语的孩童时期,就会有老师告诉他们国家为何,爱国为何,这些都会对他们在形成爱国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影响。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凝结了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整本教材中时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吃透2022年版新课标,领会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其次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深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爱国主义资源,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为了落实学生能够从意识上树立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中的爱国之情、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挖教材,结合时政。在授课时选择用教材中阅读感悟涉及到的人物——黄旭华,来作为本节课的主线索。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用到的是热播电视剧《功勋》的宣传片,通过视频,学生能够对首批获得功勋的八位人物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从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能够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之情,为了国家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的精神会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黄旭华作为本节课的主人公会将他的生平分为几个部分展开来讲,从他弃医从工的事迹感受他深切的爱国之情。从他为了研究核潜艇度过隐姓埋名的30年,直到母亲去世前几个小时才见到的母亲的感人故事中,深切感受到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如在学习《公民基本义务》这一课时,为了落实维护国家利益这一项公民基本义务,上课前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例,通过小组分享,结合课本中提到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仅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同时还是公民爱国的表现,旨在站在法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够丰富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运用大量生动而接地气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以材料、视频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样的模式还是很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或者课堂中营造出氛围后,下课后立马荡然无存。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当前,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载体一般就是教材,有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为了讲重点知识,而忽略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阅读材料或者需要学生分小组进性讨论的材料。这样在课堂中很难在课堂中做到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更别说与爱国主义内容进行结合。类似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只会将爱国主义的内容流于形式,而不会直达学生的内心。除此之外,大部分老师会忽略课本中拓展空间这个栏目,这里面所涉及的内容能对本节课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更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落实课堂外的教育内容。
(三)教学情境不够生动
创设情境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来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目前,为了在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创设情境,只是这些教学情境太过单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的话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即便是学校组织相关的爱国主义活动,基本就是班会或者听讲座的形式,互动性不够强。所以,当前课堂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不够灵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丰富教学模式,深挖爱国主义元素
目前,我们的教学都是在课堂中完成,老师们通过视频、微课的形式来拓展我们的教学形式,但是对于有些内容,光看或者听是很难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勇敢的踏出课堂,走入社会。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中有一目内容是增强宪法意识,这一目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讲解的时候只有两部分内容,大部分的老师会创设有关宪法视频或者在班级进行宪法诵读的情境。这样的形式其实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课本中所说的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如果当地有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或者宪法主题公园,其实可以带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宪法,将课堂搬离教室。思政教师可以建议学校设置相关的思政阵地或者模拟法庭,给与更多的形式在学生的身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二)落实教材内容,寻求不同切入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性质上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类型上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性课程。处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做到吃透教材和新课标,深挖爱国主义素材。将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得到适当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增加教学的补充性材料以外,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意义。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少年有梦一框内容中,提到了“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在课上出示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立志时说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明白拥有梦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努力,需要立志”,明确要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趁着此时配上音乐,请同学们起立齐诵《少年中国说》。这样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紧密想关,在无形中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创设爱国情境,在活动中学会爱国
爱国主义在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爱国主义素材,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讲是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首先,教师们可以把视野立足于书本外,比如初中阶段都会有学生加入中国共青团,通过团课认识中共共青团的发展过程,能潜移默化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好其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说文化长廊、展板、黑板报等形式来落实。最后,学校要引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建设好学校这块主阵地,可以系统的将爱国主义的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或者思政教师录微课的形式选取班会等固定的时间来落实,另外,还可以通过历史老师在课堂中建构的时间轴,将重要的且能够完全体现爱国的内容整理出来,可以和道德与法治老师共同举办一些活动来将这些爱国主义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大家首先要用好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拓展空间,在这个栏目中有很多可操作性的实践项目,对于处于偏远地区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具体的活动,比如生活在具备足够丰富的红色底蕴的城市的教师就比较好将爱国主义与教材中的内容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郝润平.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科学(教育科研),2020(6):279.
[2]何建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教育界,2020(50):71-72.
[3]杨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4]满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2).
郝梦婕,女,汉,1993年2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乌达区实验中学,道德与法治,硕士研究生,中教二级,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0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