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四维一体机制研究

张诗婕
  
新中媒体号
2023年17期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要】网络强国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出发,探索新时代网络法治素养的价值内涵和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时代需求,致力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四维一体机制,以期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强国战略;法治素养;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强调树立互联网思维和重视网络建设工作。网络强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就如何认识、运用、发展、管理互联网等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观点,深刻回答了中国是否要发展互联网、怎样发展互联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2]。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网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大有可为。

一、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3]。其中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网络空间最活跃的群体。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空间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网络空间的负能量不可避免地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目前大学生的网络法治素养有待提升,具体有如下表现:大部分学生知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不知晓我国互联网络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网络法治素养的重要性,但还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部分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网络法治建设是国之大事,与己无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存在网络失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如近几年传播病毒、论文剽窃、散播谣言、恶意攻击、盗窃信息、网络诈骗”[4]等行为频频出现。这都是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欠缺和法治意识薄弱的表现。

3.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网络公民,对于维护网络文明、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实现网络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二、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的内涵

在法治教育的表达方式中有“法治素养”、 “法律素养”、“法制素养”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对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法律规范、法律确立的制度、法律追求的价值的认识、理解、运用能力和信奉心态[5]。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出发,可以将法治素养概括为法治认知、法治信仰、法治意识和法治行为。

法治认知是指公民对法治本身、法治与其它社会政治现象之间关系的感知与理解,能形成正确的法治知识体系[5];法治信仰是在对法治理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内在认同感和归依感,以及对法治所蕴涵的自由、平等、公正、人权等内在价值的追求和实践[6];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具体包括对法治产生的背景、本质、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民主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意识等[7];法治行为是公民法治素养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运用法律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和能力等。

从法治素养的概念出发,开展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即帮助大学生强化网络法治认知、增强网络法治信仰、提高网络法治意识、深化网络法治行为,促进“知情意行”四维度的和谐统一。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

1.抓住课程主渠道,种好教育责任田

第一,完善法治课程,对现有法治素养教育教材及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结合热点网络事件和真实案例,宣传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第二,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成长规律,采用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让抽象的法律理论知识“生动”起来。第三,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法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网络法治素养。

2.筑牢宣传主阵地,传播网络法治正能量

第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真实案例分析、网络热点事件剖析等内容,普及网络法治知识。第二,强化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等网络育人队伍建设,通过微电影、网络剧等形式开展线上法治教育活动,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创新文化建设载体,营造网络法治文化氛围

第一,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长廊,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明快简洁的形式宣传网络法治专题知识。第二,利用“国家宪法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如网络法治知识竞赛、网络法治宣传vlog摄影大赛、网络普法讲课大赛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营造网络法治文化氛围,用法治文化浸润人心。

4.打造实践育人基地,搭建网络法治实践平台

第一,创建法治教育基地,开展以“网络法治”为主题的“三下乡”、“返家乡”、“新时代 实践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网络法治调研、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学会“用法治视角审视问题、用法治逻辑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8]。第二,利用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学专业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围绕发生在师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法育人,促进知行合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系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结合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构建高校网络法治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0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03.02.

[4]袁文华.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6(04):54-60.

[5]李昌祖,赵玉林.公民法治素养概念、评估指标体系及特点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297-302.

[6]曹守晔,朱新林.坚守法治信仰,热爱司法事业[N].人民法院报,2014.10.01.

[7]王伟.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探究[J].理论观察,2023(03):80-83.

[8]刘沛.着力提升官兵法治素养[N].解放军报,2019-09-04(7).

作者简介:张诗婕(1993—),女,汉,山西运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