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风波》语言赏析
《风波》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呐喊》也是初中生的必读书目,这篇小说的语言有如下特色:
一.方言的使用
方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方言,体会方言使用的语境,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如:
1.“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这里,“做市”是绍兴的一种方言,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群蚊子在夏日的黄昏中嗡嗡嗡乱飞的情景。通常情况下,白天看不到蚊子成群飞,只有在黄昏时,他们才会成群结队一起出来,像赶集市一样。这句话生动简约地写出了乡下蚊子之多;
2.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在这里,“搡”也是绍兴方言,本意是“摔”,是人在非常生气地时候,狠狠地放东西的动作。“搡”一字生动地写出了此时此刻,七斤嫂心里的怒气与怨恨值非常高。
二.语言的个性化描写
鲁迅在刻画人物时,每个人物都有着代表其特征的鲜明独特的语言,因此每个人都各具特色。这一点有利于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阅读中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
1.“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这里七斤行动缓慢,他势必在考虑听到的那个小道消息给自己带来的不好的后果,侧面反映了他那麻木愚昧的心灵,作为一个每天撑船出去“稍微见点世面”的人,辛亥革命后思想一点也没有提升,跟别提村里人了。
2.“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一句布衫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赵七爷报复欲极强的心理特征;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在这句话中,赵七爷故作高深,说话故意不紧不慢,故意给人留一点悬念,好继续能听他讲下去并继续憧憬他,充分写出了他那狐假虎威同时心机很深的特点。
3.“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九斤老太一抱怨就会说的一句口头禅,一看不惯东西,就会说,生动地写出一个农村老太,思想迂腐,一昧停留于过去,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形象,可见农村改革之艰难;
4.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72-84页。]这句话里,七斤嫂在借机骂人,正好借个由头,把心里积累已久的怨气都撒出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的泼辣,其实七斤嫂就代表了广大的农村妇女。
三、语言的讽刺性意味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具有讽刺性的语言。而对于讽刺性语言的运用,初中生了解的不是很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又提出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文文字作品,提高审美”,这篇小说就是了解鲁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呐喊》的代表作。如:对赵七爷是先褒后贬,欲抑先扬,先是:“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又是:“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这两句话在一起有鲜明的讽刺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村里人都是一群愚昧的人,写出了当时社会中的阴暗面。
四.口语化的表达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富有民间口语特色,易于学生记住,如:
1.“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 ]简单直白,刻画了九斤老太心理对现状的不满,只觉得过去是最好的,拒绝一切新事物,拒绝跟进时代变化;
2.“这老不死的!”这是六斤在被九斤老太骂后的反映,心理有抵抗,但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她架不住封建势力所带来的压迫,作者在这里有所寓意。
五.一些幽默的描写,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篇通过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事物特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规定的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要求。如:“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等,这些语言描写能够让读者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的场景和氛围,印象深刻。
综上,《风波》语言特色明显,且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核心素养的掌握等目标高度重合,是一篇值得深入探讨的小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