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研究

潘玢廷
  
新中媒体号
2023年18期
溧阳市燕湖小学 江苏 溧阳 213300

摘要:新课标为小初学段教学衔接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加强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知识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初中地理和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着眼于科学教学衔接,将针对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进行研究,以促进学生思维能级的全新发展方式,借助地理和科学学科间的关系,为学生重塑科学观和价值观,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均在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综合性的知识内容,与初中地理课程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因此,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科目间的衔接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增强教学衔接的意识,借助衔接优势提出改进措施,方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提高学生的学成效。

一、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除了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还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培养效果,促进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学科协同衔接教育。由于小学科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涉及较多地理课程内容,在学科知识及技能上具有一定关联,可借助两者存在的知识重合之处,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衔接渗透,由此凸显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及共建性,为后续的初中地理教学打好基础。

(一)有利于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诱因,研究发现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地理教学中过多的常识性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进行衔接,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层面进行教学,借助学生的好奇心重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可学生建立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学科均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两者在学科知识和技能上存在着联系,小学科学可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启蒙阶段,利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衔接,可帮地理课程营造完善的系统知识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符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初衷,两者的衔接可为初中地理提供较为理想的指导方向,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价值。

(三)有助于提升学科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衔接在这个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突出重点,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做好两者的衔接,能够让小学科学教师和初中地理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和侧重点,促使教师更为精准地掌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四)有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衔接,还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的发展,在学科知识的衔接整合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好地把握不同学段间知识点的承接,构建跨学段的交流互动,更加专注于课程教材的内容研究,确保自身能够全面了解各个阶段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安排,寻求到更为贴切的呈现方式,可使学科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通过两者的衔接教学,可让不同学段的教师加深对各自教学方法的理解,改进现有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高度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理论。

二、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对比分析

(一)课程性质的一致性

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均属于各自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深入剖析两者的课程性质可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强的衔接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界定,初中地理课主要表现出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特点,而小学科学则主要体现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涉及多种综合性学科领域的知识,两者在课程性质上存在着显著的一致性,均需从实践层面开展教学探索,借此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理念的共通性

课程理念主要是为了体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课程目标,对树立课程观及确立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具有指导价值,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在课程理念方面存在关联性。初中地理的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学科学的课程理念则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便于学生能够在教育主体的位置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两者存在着一定相似性和通用性,其一,两者均着重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情况,凸显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二,两者都提倡终身学习发展观念,利用现在的基础教学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为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奠定理论基础;其三,两者均关注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发展,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教学重点定位于能力培养方面。

(三)课程目标的贯通性

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均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教学,教学目标具有贯通性,均能体现出课程性质及课程理念的一致性。虽然两者在不同学段的维度划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体的核心内容大致相同,可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以体现。第一,知识方面。两者均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且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后期人才培养的基础,此点贯通性可为衔接提供条件,实现教学上的一致性引导。第二,技能与思维方法。两者均高度关注学生的技能及思维方法的运用情况,借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相关知识和问题任务的引导,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学衔接的目标和依据。第三,态度方面。两者均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能够主动的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和探索,形成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辅助。此外,两者的衔接还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具备正向的价值观念,达成情感共识。

(四)课程内容的衔接性

根据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升级,可看出两者在内容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科育人价值,均设置了较多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科间的联系。人教版初中地理主要围绕地球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内涵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而小学科学则涉及众多科学领域,如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工程技术等内容,两者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点,尤其针对地球的相关知识点方面衔接性较大,主要包括:1.地球的运转规律及现象,虽然探究的角度和深度存在差异,但两者均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了相关介绍。2.地球概貌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存在衔接联系,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集中于知识广度,而初中地理教学则细化了其地球构成因素,知识探究更为深入。3.人类生存家园共建方面,两者也存在着相应的联系,均从课程内容方面投射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价值认识,可激发不同学段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策略

(一)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衔接交流

在小初衔接阶段,借助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衔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从根本上实现不同阶段教学水平的平衡。众所周知,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教学水平的关键,是需要学校逐年完善的问题。由于小学科学教育是近年来新开设的学科,部分学生科学教育的教师多为物、化、生等专业的教师,教学专业及研究方向上存在着一定偏向性,未能对科学教学的综合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讲解,主要体现在本专业的内容讲解的比较详细,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只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处理,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指导。因此,学校要对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改善,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建设。

此外,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学科之间的衔接交流,相关部门要协同各学校共建交流平台,让不同学段的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学习,展示最新的教学研究进展及教学成果,相互借鉴教学方法,以实现跨学科和跨学段的衔接。互听课作为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互动的常用方式,可帮助教师双向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而可避免衔接教学上的遗漏,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二)加强内容衔接,设计衔接教学方案

为了更好的增强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衔接,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内容的衔接,巧妙的设计相关衔接教学方案,进而消除学科学段间的割裂,促使学生能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中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建立联系。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教材中的“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与苏教版五年级小学科学的“地球的运动”具有相关联的内容,两者均对地球的运动进行阐述,内容设计的昼夜交替和公转、自转运动等内容,均属于学生的生活常识性知识内容,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浅显,而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则更为深入,教师可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制定详细的衔接教育方案,避免对相同的知识点进行重复地教学,而造成教学重复或遗漏。首先教学内容上就可进行有侧重点的区分,使两者的教学内容形成更为深厚的结构联系和内在逻辑,教师还可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促使学生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全部知识点。此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借助相应的教学环节设置,调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上构建新的知识联系,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以初中地理七年级课程《多变的天气》为例,其与小学科学二年级的《四季的天气》课程存在着关联点,为了让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会正确的天气术语及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及城市天气预报图,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及信息收集能力,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能够结合天气多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借助讲授法、启发法、观察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科学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调动,借助学生对小学科学天气相关知识点的记忆,重启天气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主动完成课堂上的天气符号识记任务。同样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上的相关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利用天气符合记录天气状况的任务,使其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深入理解和认识天气,掌握天气日历的制作方法,为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该天气教学知识点的内容,横跨初中地理及小学科学学科内容,可作为课程衔接教学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其中针对小学学段的学生,由于天气影响因素的构成及气温记录状况的横向分析等内容,对小学阶段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学生气温测量操作的规范性指导,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天气知识的理解,初步建立学生对天气及气候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地理教学中,因有之前的知识积累,可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深层次的探究。

(三)激励学生成长,深化衔接意识培养

在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衔接促进方面入手,清除阻碍衔接教学的因素。首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地理及科学的学科重视,加大引导力度,避免学生出现轻视任何一门课程的情况,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其次,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提升对两门学科的认识,确保学生可以具备发展的眼光,在小学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便于在后续的学习中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效果。力求让学生认识到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的关系,并建立初步衔接的意识,关注学习过程及思维能力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课前导入预习或实验活动等教学策略,增强衔接的效果,确保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启发。

结束语:通过对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进行研究,分析两者的密切关系,可更好的优化课程教学效果,践行新课标教学任务,凸显衔接对教学的最大程度影响。教师应当在衔接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衔接理念,掌握好衔接教学的过程,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过程,实现教学衔接方法上的创新与思考,探究出全新的衔接教学模式,为小初衔接教育提供更深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学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6):73-74.

[2]孟兆娟.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初学段衔接研究——以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5):12-18.

[3]张丹.小学科学与初中理化生教学衔接的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20):119-120.

[4]郑月芬.中小学地理衔接教学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0(36):73-7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