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当代乡土建筑设计的策略与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生态宜居”要求保留地域独特的“乡貌”, “乡风文明”要求不能丢了地方文化的“乡魂”, 而乡土建筑便是“乡貌”、“乡魂”最直接、最直观的展现。2018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乡土建筑设计,应注重反映乡村体现的场所历史、延续场所文脉,这样才能展现乡村的独特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当代乡土建筑设计
一、当代乡土建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关系逐渐转型,城市的生活理念、发展理念正逐步渗透乡村的生产、生活、生境等各个方面,大量年轻劳动力逃离乡村,流入城市,乡村的内部严重空心化、低端产业聚集,环境污染越演越烈。乡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 粗放式的快速发展导致乡土建筑正快速消亡, 造成乡村文化载体的消失、乡村文明的失落、乡村文化传承的断代。
以建造时间进行排序,其一属于近期改造类建筑。此类建筑多是响应政府关于美丽乡村或者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多为由政府主导的统一规划设计项目,其特点是以外立面改造为主,房屋内的格局没有变化。其二属于普通民居。多以当地居民自发建设为主,主要为砖混结构的一到二层独栋住宅,因长期未经整修,多半比较老旧且破损严重。其三属于传统民居。此类房屋建设的历史更为久远,多为祖辈遗留下来的老房,此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因历史久远,且维修力度不足,房屋的破损情况严重。
二、乡土建筑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1.抓住乡土建筑保护的关键机遇期。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乡村规模的不断萎缩, 对乡土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漠视, 造成散落在广大的乡村的古建筑正在快速消亡。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解决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也为乡土建筑保护提供了关键机遇期。做好乡土建筑保护工作, 可以把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乡土建筑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挥作用, 可以实现乡土建筑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和谐同步发展。
2.揭示乡土建筑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散落在农村的乡土建筑很多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是传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由于各界对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忽视, 大量有珍贵价值的乡村古建筑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遭到了大规模的急剧破坏。对乡土建筑保护与开发研究, 有利于揭示乡土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 纠正社会各方对乡土建筑价值认知的偏差, 唤醒对传统精神文明财富的保护意识。
3.传承乡土建筑承载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大道无形, 以器载道, 乡土建筑则是中华文化传道、明道、行道之“重器”。乡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载体之一, 承载着百年风雨、演绎着世代人情、传递着历史信息、体现着乡土居态。保护好乡村古建筑不仅能巩固延续中华文明的根基, 还能发挥其“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作用, 更能挖掘和激发其承载的民族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建设美好新时代。
挖掘乡土建筑蕴藏的持续发展潜力。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看, 乡村必然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背景下, 占国土面积大半的农村却越来越萧条, 城乡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衡。经济与生活条件的落后, 使得大量来自农村的年轻人纷纷逃离乡村, 到城市中寻找发展机会, 人才的流失又造成了经济更加萧条的恶性循环。对乡土建筑进行活态开发,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 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深挖蕴藏的农村发展潜力, 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三、当代乡土建筑的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筑设计应该严格遵守乡村景观的生态设计,充分尊重乡村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要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改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要优化土地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造方式。
2.经济性原则。乡村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经济发展也各不相同。乡土建筑设计应该以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为重要依据,建造兼具经济性和美观性的建筑。
3.地域性原则。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乡村特有的地域特点。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江汉平原一带大多属于荆楚风格民居建筑,例如天井院、吊脚楼、石板屋、牌坊屋等,主要运用石雕、木雕、彩绘等进行装饰。
4.融入性原则。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形态。尽可能保留乡村建筑的原貌,分析乡村生态环境,采用科学、环保、可持续的改造方式。现代建筑改造应该符合功能性、美观性、环保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展现民俗风貌的同时,改善乡村居民生活与生产环境。
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体现出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个性化特征,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化的表现。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下,充分了解当地人民的内在需求、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更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设计整合、协同创新,用设计将乡村的发展资源转化为生命力,绘出乡村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韩聪,吕红医,范首权.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乡土建筑研究——以衡水郑家河沿镇西汪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3,20(11):117-120+140.
[2]漆雪薇.建筑人类学视域下增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4):122-125.
[3]吴佳璇.基于乡村建筑振兴理念主导下的乡土建筑规划设计[J].建筑结构,2022,52(2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