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自信下云南甲马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付小曦 黎桀武
  
新中媒体号
2023年22期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地方传统文化凝聚了当地的信仰和智慧,是中国文化精髓和根基,中华民族要加强民族自信心,必须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云南甲马艺术以其独特的功能成为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在民间拥有坚实的群 众基础。新时代云南甲马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中国文化自信方针,深入挖掘甲马 文化内涵,强化对甲马文化生态圈的保护,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云南甲马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一抹鲜红。

关键词:文化自信;二十大报告;甲马艺术;民俗符号;民间宗教引言

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继续描绘"新人类文明"的宏伟蓝图,就需要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与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和继承地方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自信与甲马艺术文化的关系

(一)甲马艺术文化自信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在这其中地方传统文化就成为地方老百姓的重要精神文化食粮。云南甲马又称甲马纸,是与汉文化相融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民俗符号。甲马的文化渊源或可追溯到原始的巫教仪式中,除此之外甲马也有道、释、儒宗教文化,

云南举行甲马祭祀的是道士和术士,祭祀活动包括道教的符箓、诅咒、占卜、占卜、治病、驱鬼、驱鬼,所以道教祭祀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佛教、儒教则是以图像的

形式被包罗万象的甲马涵盖其中。如"佛道神祗"包括了51种甲马:观音老祖,地葬菩萨,大黑天神,北方天王,西方景帝,玉帝等。云南甲马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2011 年被列为云南非遗保护单位。

(二)云南甲马艺术文化自信源于其浓厚的乡土文化根基

云南甲马艺术文化以当地的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云南本土化生活的世俗情怀。社会初期,原始宗教崇拜万物有灵。在使用甲马的本土人看来,万物有灵且能与人通感,将万物诉诸于纸上,祭奠后焚烧,就可以与神灵对话,实现自己的愿望。云南甲马以图案来赋予其神灵的想象和寄托。在大理,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信仰的本主,原始的巫术崇拜心理是甲马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存,人们赋予万物以想象中神的能力并以此来庇佑大家平安顺遂。它既是云南民族文化自主性的体现,又是其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传承和发展甲马艺术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民族文化的自信,就必须要有本土的传统文化。作为木刻版画文化丛林中一朵小小的花朵,当地的传统木刻艺术文化必须加以保护与传承。"一朵花开不是春天,百花盛开,百花盛开,中国文化在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傲然挺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二十大报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它是民族和民族认同最主要的载体和工具。云南甲马艺术文化不但可以帮助当地民众树立文化自信,还能以"文化身份"屹立于中国民族文化地位中,并将其传承和发展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云南甲马艺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降低了甲马的使用、削弱了文化氛围

环境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然与社会,巫术行为开始被质疑,使得民俗信仰和民俗活动逐渐减少,甲马艺术的根源受到动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逐渐降低。现云南当地民众在祭祀时燃烧的大部分都是高仿制品,比如人民币、金圆券、银圆券等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甲马的功能,使得甲马艺术文化发展步履蹒跚。

(二)传承人的空缺,动摇了甲马文化的发展基础

中国早期的民间美术,遵循着"艺不传女"、"艺不外传"的传统,这种传承方式 是一把双刃剑:优点是,一些民族艺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因而变得特别宝贵;缺点是,发展受到了限制,传承人稀少,一些技艺就会消失。甲马是地方民俗文化 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宗教艺术,尽管它的使用比较频繁,但是由于"鬼神"的原因,很少有人会去做。因为这种手艺大多是家族产业,一般人很难涉足。甲马的传承因 此举步维艰。

三、文化自信下云南甲马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精心打造甲马艺术文化品牌,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甲马艺术的继承与保护的心理先决条件。云南甲马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画面独特,具有通神、娱神、赐福功能,是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一方面要坚持“甲马化”的核心,在坚持“甲马化”的前提下,对“甲马化”进行创新,并不断拓展“读者”,使“甲马”成为云南“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走创新发展之路,精心打造甲马文化品牌。

(二)保护文化生态圈,大力培养传承人,根植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本。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享的一种文化,甲马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依靠当地人民的力量,保护文化生态圈,使甲马的传承不停歇,根植于中国土壤。云南甲马几乎遍布全省,主要有三个中心地带:滇西甲马画流布区;滇中的甲马画流布区和滇东甲马流布区。中以大理、保山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圈存续状态良好、传承氛围浓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云南甲马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并为特色民俗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培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实物转移到人:第一,把

甲马民间文化引进到学校的教室中,并以学校的形式进行培养;二是建立甲马学馆,聘请民间甲马家传艺,提高青年对甲马文化的兴趣;三是要大力推进“非遗”进校 园,联合地方院校、云南文化研究中心等,大力拓展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甲马艺术形式,厚植文化自信

要继续描绘"新人类文明"的宏伟蓝图,就需要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与创新。现代视觉设计是将海量的信息压缩成一个有效的符号,用简洁的文字来传递各种信息。云南甲马可以运用最简洁的象征手法,将甲马的造型及文化融入到作品之中,再与当代设计结合,使其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首先,在保持甲马的元素内涵、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筛选。其次,对这些要素进行重新设计,既保持甲马原有的简约、粗犷的风格,又融合现代文化的因素,使甲马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接受度和传播力,并将其应用于广告、营销、产品包装等方面,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播。

结语

云南甲马在哲学、艺术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甲马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信仰、祈求或祈求;每个甲马都是口传的,生动的,神奇的。云南甲马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中,要立足文化自信,以文化振兴,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同时加强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为手段,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结合,使其达到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伟卿.大理甲马与白族的民间诸神[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 ( 2):28-33

[2] 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 王树村.民间纸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5] 杨郁生.《云南甲马》[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6] 彭晓虹.论甲马的造型特点[D].云南师范大学,2011

[7] 王暄.艺术通感视觉化符号转译研究[J].艺海 ,2016,(11):146.

[8] 刘菲 .文化符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J].东岳丛 ,2014,(7):149.

[9] 方李莉 .从遗产到资源创新是一种更深刻的保护[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6-

16(017).

[10] 耿涵.中国纸马域外研究述评一兼论域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15,05:74-79.

[11] 余宏刚.旅游业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5,14 ( 6) : 34-37.

[12] 余宏刚.大理甲马艺术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9.

[13] 余宏刚.大理巍山和周城甲马艺术异同探析[J].西北美术,2017,122 (1):107-1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