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必要性及路径探究

刘佳 王洪凤
  
名万媒体号
2023年1期
长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华儿女恒久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大力弘扬这一精神,还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小学阶段是学生们成长成才的基础阶段,也是正确行为观念养成的关键阶段。将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依托思政课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必要性探究

(一)树立远大理想,领悟使命担当

理想信念的形成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同样达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理想信念必然会起到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历来受到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工作。2020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即将来临的国际六一儿童节的节日祝词中提到,当代中国儿童经历和见证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希望广大儿童艰苦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并刻苦锻炼体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好准备。2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从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理想信念。

(二)培养正确三观,抵御不良影响

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重要的属性是社会性。一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社会和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观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拥有正确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进行良好交往的保证,也是个人能够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正确的三观,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观念和思潮之间的交换也更加频繁而复杂。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和社会经验、人文素质的缺失,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能够在思想上为学生筑立一座抵御不良思潮的高墙,同时能够在培养三观的过程当中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三观。

(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4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有大量蕴含着爱国主义的内容,虽然由于时代不同爱国主义的目标要求和内涵本质也不尽相同,但是中华儿女爱国的精神谱系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宝贵特质,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饱满而丰富。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了解和学习我国自古以来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故事,让爱国情感的感知更生动而直接。

二、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有效路径探究

(一)教师维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想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充分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全面、客观认识学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认识论前提。教师将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首先要尊重和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小学生思想处于启蒙阶段,热爱思考,好奇心强。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尽量采取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主义教育是鲜活的、生动的,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要避免生硬的知识“灌输”和“填鸭式”死板教学,可以采取双向互动模式。

(二)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在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中发挥着主要载体作用。”5教材承载着强调重要使命,有利于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厚植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从教材维度出发,将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教材的设计上,还是应该以启蒙性的、朴素的和感性的教育内容为主。在内容的呈现问题上,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注重直接表达,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更为贴近的具体目标要求,加强教学目标之间的系统衔接和有效过渡。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爱国主义内容一体化衔接问题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整体统筹,增强教育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三)环境维度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学校是影响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营造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将爱国主义融入小学思政课,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而真实的情景,将“大道理”转化为学生们能懂得“小知识”,使学生沉浸在更容易感知爱国情感的氛围中。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努力地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青少年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不是高高在上的,更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方方面面中。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EB/ OL].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 A13 / s7061 / 201601 / t20160129_229131.html.

[2]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民心,2021(01):5-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戴木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22-01-17 (006).

[5]马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纵向衔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