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加快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红色文化资源的属性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具有逻辑统一性,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符合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整体性与差异性、连贯性与阶梯性、共通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从教材、课堂、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一体化融合,进而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这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有整体性、连续性、优化性三个特征,强调主体互动融合性、内容方法梯度性、资源供给整合性,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政治属性、内涵功能和时代价值满足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求。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统一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创造并保存下来的物质与精神形态共存的特殊宝贵资源。[2]思政课一体化要求既要在各学段精准施策、相互配合,又要增强各学段教学衔接的耦合度,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和载体,成为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不怕困难、不惧生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特色载体,有利于构建立体化、全程化、发展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形的场馆聚落、文本文献和无形的红色信息、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从跨度上可以分为五四运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红色精神谱系,都是红色文化的集中代表。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和红色信息,是思政课最好的教学素材,能够适应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实现各有不同又相互衔接的教学目的。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还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特征,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产生了不同主题的时代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系列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系列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系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系列精神。[3]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执政的深化不断丰富其内涵,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活水源头”。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特色载体
新时代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就是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先进性和革命性等特征,正好契合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体现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可以从教材、课堂、课件三个维度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有效载体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理论教学。首先,开发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教材,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内容;其次,整理和提炼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课堂,发挥红色文化叙事功能,把好故事与好思想结合,增加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理论温度;最后,制作和加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课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沉浸式教学,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不仅要遵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还要体现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连贯性与阶梯性相统一、共通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是核心要义。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以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指针,把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思政课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思政育人的最大成效。[4]那么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体现“整体性”。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是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每一个学段,而不是某一个学段;其次,红色文化资源是成体系、成结构的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而不是其中某一个部分、某一个知识的简单嵌入;最后,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载体和方法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然是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但是整体性的目标统一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体现“差异性”。“差异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不同年龄和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遵循学生的成长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主题、内容、形式上都要体现不同学段的差异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是差异性的基础,差异性是整体性的表现。
(二)连贯性与阶梯性相统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构的设想提出是基于人的成长、进步和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系统性、连续性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学段各年级应该是确定且始终如一的,体现了“连贯性”。而这个建构过程以及设想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与之匹配的教育层次也呈现“阶梯式”。《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感情,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围绕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简单重复体现阶梯上升。如小学阶段侧重于“红色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百年探索的革命故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情感熏陶、陶冶情操的作用;中学阶段侧重于“红色精神”注入,以革命历史知识的获取为主;大学阶段侧重于“四史教育”,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培养关于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共通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红色精神是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素材,是加强大中小学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体化建设的“共通性”。地方红色文化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各个地方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精神,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思维模式、精神特质、风俗习惯等。[5]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有着特色性,而且对于当地人来说更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是青少年可以直接接触、感受的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是最接地气、最容易被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体现共通性又可突出特色性,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党史资源,让学生聆听身边革命英模事迹,参观身边革命历史遗迹,弘扬身边红色革命精神。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从教材、课程、教师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推进。
(一)做好教材建设,确保科学规范
教材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科学系统地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建材一体化建设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和首先任务。首先,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和编写,体现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原则。系统梳理、全面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并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层次,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材内容,客观准确地将红色文化嵌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既要避免红色文化资源的简单重复运用,又要体现知识内容的关联度、连贯性和递进性。其次,地方政府和学校可设置专门机构,聘请专家学者搜集、考察、整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制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读本和校本教材,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载体。
(二)聚焦课堂教学,增强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是“点亮”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素材。首先,通过共建、共商、共享的方式,逐步形成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平台。资源平台及时有效地汇集、发布、传播、接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讯息,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库,方便大中小学老师检索信息、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和分享交流经验,有利于促进学段壁垒的打破,沟通机制的建立。其次,按照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遵循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认知规律,多样多变、创新协同“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小学阶段采用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物件等形象生动的方法,形成情感认同;中学阶段采用讨论、情景教学方法,讲述红色历史事件、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等,形成思想认同;大学阶段梳理红色文化的演进脉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形成政治认同,从而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采用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授课内容采取现场体验式教学,用“听故事”“观实物”“谈感想”等形式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三)建设教师队伍,提升“红色”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教师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关键所在,要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埋下信仰的种子。首先,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一体化专业系统的培训。学懂弄通红色文化是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提条件,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其次,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手段支持,提高课件、微视频的制作能力和VR技术运用能力。再次,要举办各类学习红色文化的活动,如各种研讨会、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合作教学等,增进各学段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六要”素质,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激励学生传承红色精神、磨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胡杨,汪勇.略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
[3]徐连林,彭世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和传承路径[N].光明日报,2022-09-02(01).
[4]渠章才,曹洪滔. 一体化背景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史志,2021(08).
[5]丁晓燕.地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解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2022年思政文化专项项目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2SZYB004);攀枝花学院2022年教学教改项目红色影视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JJ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