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与模式构建研究

凌瑛
  
名万媒体号
2023年1期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21000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党和政府针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基本保障。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构建的探索,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困境,并寻求突破的路径。继而从发掘体系、支持体系、动力体系和共享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基本的体系框架构建,在此基础上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为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的添砖加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一、引言

2004年到2023年的19年间,“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我国如期实现消灭绝对贫困的,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方式转向常态推进,而这最后堡垒的攻克将真正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在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要义。瞄准破解相对贫困、推动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乡村全面振兴的宏大目标,从根本上防控返贫,需要内生性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性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主体包括涉农学校等学生的职前教育培训培训主体和留守农民、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军转人员等职后教育培训培训主体。通过能力精准扶贫,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启发该群体自觉防贫致富,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

二、现状困境与突破路径

1.政府投入不足。规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往往有较高的资金需求,缺少充足的资金,也是形成健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难点。无论是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或与银行合作提供专项资金,效果均不明显。此外,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中缺乏专业农民培训师资,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组建相应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专家团组,方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对农民在日常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都能予以解答,引导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并对各个阶段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中出现的疑问和需求都能提供第一时间解决方案。

2.内容适配不够。当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上,而对于农民在结束培训后,实能否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高效地运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类似的跟踪研究和调查比较缺少。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现有的教育培训内容往往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内容重复性高、缺少个性化,缺少实地考察等导致培训内容空洞。为了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必须利用更为科学的方式将现代化农业生产知识传授给农业工作者。

3.培训方式单一。 现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部分都是以老师口口相传为主要形势的单方面输出。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地点和时间,也很难调动被培训者的积极性,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大部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可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足不出户获取和掌握更多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和新型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对新型职业型农民教育培训,可以采取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将线上的互联网教学和传统的实地教学相结合,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传授给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工作者。

4.主体积极缺乏。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凸显,同时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培训,但是我国很大部分的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这种的教育和培训的形式理解度不高。大部分的农民依赖农耕经验,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对对新型的农民培训缺乏主动性。所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应更着重在培养具有自主创业能力和提升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完成新型职业农民从生产者、运输者到掌握新型现代化知识与技术的综合型人才的转变。

三、支持体系与模式构建。

1.发掘体系,构建“精准培育”模式。现代化农业发展势不可挡,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也必须将当前的乡村振兴作为努力的重要方向。首先,投入教育培训时,及时发掘农民的实际需求,将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设定的标准,从而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其次,在挑选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技能培养对象时,需对区域或个体的教育培训需求做出个性化分析和预测,寻求加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案。实现路径可以实施如下:一是通过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培训需求,针对不同培养受众,实现分层分类培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二是抓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建好网络资源的同时,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特点开发特色课程。三是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学习形式和质量跟踪等一体化服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2.支持体系,构建“政策创新”模式。政策作为重要的激励和支持的制度安排具有显而易见的功效,能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政策驱动下有所突破。很大程度上,政府出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能驱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的推动和见快速效,进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有效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要求完善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此外,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后,不但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而且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模式并作出可持续的政策调整,促进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构。

3.动力体系,构建”“育训并举”模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必须与生产力和发展规律相适应。首先,在整个职业技能培训中,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是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现代化发展职业调整的需求。将技能培训的重心放在新技术和新形态的农业产业结构上,而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也需要符合市场的趋势。强化“育训并举”职能,加快构建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衔接的体系。2014 年国家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 试行) 》和2019 年发布了的《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为农民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标准。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所需紧缺人才和乡村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推行分段培养、双向管理、工学交替、农学结合”等创新的培养模式,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相关农业科技人才。

4.协同体系,构建“多元主体”模式。经济学视角下,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系应充分维持市场化的发展态势,伴随着市场资源的流动、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更替以及体系运作的推进要求,选择相应的参与主体。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应形成以政府主导,培育对象、培育机构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元协同格局。作为一项需多部门配合协同,多元发力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由政府充当主导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业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具备了引导功能。最终协同多元主体力量,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由农企、农业社会力量等广泛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因此提升资源优化整合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构建多元主体间的协同体系,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实现培训主体的有机协同。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2]杨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J].成人教育,2020,40(04):33-36.

[3]张周涛.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11):57-61.

[4]董金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08):192-194.

[5]徐倩,肖蒙蒙,魏丽萍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 民培训“盲点”识别及破解[J]. 教育与职业,2020(06):70- 77.

[6]吕莉敏,马建富,陈春霞.基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型 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8(03) .

[7]姚文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J].农业经济,2020(10):77-79.

[8]周丹丹,王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35).

[9]姜桂娟,姜明明,徐淼等.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5):95-96.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与模式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凌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