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华为信息通信ICT系列技术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提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实践
摘 要:针对职业院校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普遍存在师资职业素质与技能不足的问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等ICT行业龙头合作共建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聚焦真实工作场景,校企共建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引入华为“训战结合”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一课双证”课证互通方式,针对职业教师以及企业员工开展云计算、网络安全、5G移动通信等ICT系列技术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提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项目形成了优质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入选了2022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关键词:继续教育、职业培训、ICT系列技术、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719.21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1]”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2]”可见,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提升职业学校的培训服务能力,已经提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 作为主要的通用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创新孵化性和易于改进性,对其他技术和行业具有广泛的技术溢出和渗透融合性[3,4] 。随着ICT不断发展,对业界人才的知识体系与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知识融合、技能跨界、标准演进”已成为评判合格ICT人才的新标准,行业人才需要具备全方位综合素质,才能跟上ICT融合的产业趋势,从而在同行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因此,培养面向ICT产业的综合型技术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市场需要具备ICT融合理念的培训认证产品,以满足产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全国较多职业院校开设ICT相关专业。据统计,2022年全国超过2000所职业院校开设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ICT相关专业。据调研,目前职业教师普遍缺乏在ICT类专业开展“三教”改革的相关经验。具体表现为:①课程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内容过多讲授理论教学,对于华为ICT技能训练强调不足,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技能认证相背离;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有待提升;③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缺乏信息通信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导致从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经验欠缺。
1建设思路
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合作,促进继续教育改革取得成效。职业院校不应与行业发展环境脱节,应主动与行业龙头合作,采用产教融合方式开展培训资源建设,这是继续教育改革取得快速成效的重要手段。本项目与世界ICT行业龙头华为深度融合,“教学训战结合、师资校企混编、教材资源共享”协同开展“三教”改革,联合打造华为ICT人才培养全球样板基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实力,培养当前ICT行业紧缺高端职业人才。
2培训内容开发
校企共建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围绕学校现有ICT相关技术专业开设情况,由学校和华为解决方案团队就职业培训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内容进行共同研讨与制定,对于培训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等进行有效划分,并做好授课时间规划。同时,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区域专业相关企业调研工作,深入了解行业技术、应用、人才需求等,深挖行业案例、引入外部行业导师,共同制定针对性课程案例用于日常培训教学。
(1)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学校教师受聘为华为《5G移动通信技术系列教材》、《5G移动通信网络部署与运维1+X系列教材》等教材编委会专家委员,校企合作编写5G、云计算等新技术培训以及认证教材。校企合作建设5G移动、云计算、数据通信等一体化课程资源(线上、线下资源),包括案例改编、课件PPT、实训指导手册、单元测评、微实验等。
(2)专业导论、技术入门课程内容开发。由华为讲师制定授课内容,并以在线直播、现场讲座形式进行ICT技术趋势类、行业前导课程授课;学院老师在授课期间进行跟踪学习,并对华为企业讲师授课问题进行反馈记录。
(3)核心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开发。核心课程培训内容聚焦5G移动通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华为新兴ICT技术。技术基础部分授课以学院教师为主,适当引入华为讲师在线课程资源作为前导内容;在培训核心课/企业核心课授课时,根据教学与计划安排,华为讲师利用在线直播、定期驻点授课形式完成部分课程教学,与学院教师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等;学校老师在华为讲师授课期间进行跟踪学习。
(4)华为认证课、企业案例课程内容开发。由学院教师、华为讲师共同混编完成;华为初级、中级认证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验部分由学院教师承担并完成,学院教师需提前参加相应认证课程、企业案例课程“训战”培训并取得相应级别工程师认证;华为讲师以在线课程资源提供内容补充,并针对学员参加认证考试、实训学习计划安排,进行定期直播或驻点授课。
(5)职业素养课程内容开发。以增强求职、就业能力为目标,由华为行业讲师设计制定职业素养课程,并以直播、现场讲座形式进行授课。
3.培训方法设计
(1)聚焦真实工作场景,引入华为“训战结合”培训教学模式
授课流程按照华为公司内部培训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进行设计,即遵循“训战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训对准战”、强调“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强调“教会大家正确地做事”,以“场景化、标准化和案例化”为主要特征。训战的内容主要聚焦真实工作场景和任务,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方案的主线,“训战结合”模式职业培训流程包括前期在线学习、中期课程精讲和案例研讨、后期实战演练等环节。
(2)“一课双证”课证互通方式
学员通过学习,通过华为“1+X”高级考试后,既可以颁发教育部认可的相应ICT技术模块“1+X”证书,同时也可以申请并颁发华为认证ICT工程师(HCIA)证书。
(3)引入企业在线学习资源,灵活匹配教师和学员学习需求
针对目标专业及教师,引入华为在线教学资源及直播授课模式及课程平台(ICT学堂),与院校共同制定灵活学习与培训方案、线上学习考核管理机制等(如在线训练营、定期直播培训等活动),合理利用教师碎片化时间;同时相关资源教师也可用于日常专业授课使用。
4项目推广成效
(1)项目形成的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项目紧紧围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以服务新一代ICT产业发展为目标,与华为公司及业界龙头企业合作,建设集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华为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与华为强强联合,以校方运营为主,衔接华为技术最新资源,以训战、顶岗、认证等多种方式承接华为ICT产业链师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培养项目,培养华为云计算、网络工程、4G/5G等前沿技术ICT创新人才。项目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建职业培训体系的机制,形成了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入选了2022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2)项目培养了大量ICT新兴技术行业紧缺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可复制的典型应用案例。随着ICT产业的不断发展,IP、IT、CT三类应用逐渐融合,对业界人才的知识体系与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项目聚焦华为ICT系列新兴技术进行职业培训和认证,满足行业紧缺人才需求。项目培训华为ICT技术人才600人次/年,华为ICT技术认证500人次/年,技术服务到帐额20万元/年。
(3)项目形成的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项目与华为校企合作共建华为ICT云计算、5G移动、网络安全、数据通信等网络课程资源5门。学校教师受聘为华为5G移动、数据通信等模块“1+X”教材编委会专家委员,校企合作编写“1+X”培训认证教材,对于国家ICT新兴技术模块“1+X”培训和认证工作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5结语
在国家强化职业学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的大环境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共建云计算、网络安全、5G移动通信等新兴ICT系列技术的培训基地以及职业培训课程体系,针对职业院校从事ICT行业教学工作的师资以及华为产业生态链员工开展职业素质与技能提升的认证与培训工作,提升了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能力。项目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建职业培训体系的机制,形成了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入选了2022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示范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教育部等九部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EB/OL]. (2020-09-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3]陈子凤,官建成,楼旭明,等. ICT 对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机理 研究[J]. 管理评论,2016,28(7):85-92
[4] 陈子凤、靳琪琳等. ICT 技术及产业融合测度———基于高被引专利和标准必要专利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 2023,(6):1-10
基金项目:1)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华为信息通信ICT系列技术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素质与技能提升培训典型项目(JXJYGC2021BY0085),负责人:陈岗
作者简介:陈岗(1975-),男,汉族,广东高州人,硕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无线通信新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Email: 5164799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