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让历史人物与课堂“对话”
——以“安史之乱与杜甫的一生”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历史命运、历史课堂上的人的情感相互牵连。本文以“安史之乱——杜甫的一生”这一教学设计为例,从历史主角选取、课堂史料选择到历史故事讲授方式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人物,实现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上的人“对话”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人物,初中历史课堂,安史之乱,杜甫
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指出:历史是人的历史,史学是人的史学,历史教育是人在学习历史[ 聂幼犁、郑流爱:《功德无量的事业——中学历史教育——著名学者聂幼犁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无数历史人物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构成了历史的命运,反过来又形塑了人物个人的命运,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得出,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人,但是,如何在历史课堂让学生直观感性地透过个人的命运感受历史的命运,应该是历史课堂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以“安史之乱”这一古代史内容为例,浅议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将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实现历史上的人与现实课堂的人“对话”。
精选历史主角
关于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2016年版)中《安史之乱与五代十国》一课的“安史之乱”的设计,在学界以往的研究和中学教师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线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课堂效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一为故事穿插讲授型,即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为线索,串联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背景,二为“以诗入史,情景交融”型,即充分运用唐朝丰富的唐诗资源,由诗折射社会变迁。
事实上这两种讲授思路,实际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虽然会带给课堂美好的情感体验,但或许会影响到课堂整体秩序,学生或陷于故事情节难以回归课堂,或阐发更多课外内容,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却也实际上打乱了课堂节奏,这是实际课堂要考虑的问题。
针对历史主角选取的问题,笔者以“杜甫的一生”为主题,选取“杜甫”这一特殊的课堂角色,首先,杜甫此人,可以说是与大唐共命运的“历史当事人”,他的人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意气风发——青年落第失意——中年直面战争——晚年四处飘零”,而他的一生贯穿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他生于公元712年,同一年唐玄宗登基,即他少年意气风发时,正好是生活在唐朝“开元之治”的盛世,到他青年求仕之时,又经历了腐败官场下操纵的“无人及第”的考试,切身体会腐朽的唐王朝,“安史之乱”爆发之时,人到中年的他被禁锢在长安这一中心区域,直面痛苦的战争浩劫,在耄耋之年,几经求仕失败起伏,四处飘零的他又亲身感受到战后凋敝的唐朝社会。
“杜甫”这位历史主角,他的个人命运与唐王朝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一举一动受社会的影响,反映真实的“安史之乱”的历史。从历史课堂看,在讲述杜甫的一生时,他仿若蝼蚁一般的个人汇聚进了洪潮般的历史中,课堂中的人在追溯历史上的人物命运的过程中,历史场景立体地展示在课堂中;其次,杜甫作为一个初中生耳熟能详的真实历史人物,当学生能透过抽象的“诗圣”名号去检视他的一生,进而透视整个唐王朝的命运,更容易生出兴趣与思考;此外,杜甫此人之所以称为“圣”,根源于他情感内核中高于时代的“悲悯”的情怀,他郁闷于自己的身世,愤懑自己壮志难酬,继而他逃脱了“自怨自艾”的小圈子,将目光转向贫苦的大众和悲惨的社会现实,他宽广的胸怀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正急切需要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他们处在树立理想与信念的重要阶段,借助历史课堂,既要让学生从小人物去透视大历史,又要通过展现自我道德修养的表率,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三观的塑造,这是真正让“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由浅到深的对话,让原本仅存在书本中的历史真真实实影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慎用课堂材料
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9页。]”针对“安史之乱”这一内容,使用“以诗入史,情景交融”型的讲授思路,可以说对教师驾驭文学和历史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唐诗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受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影响非常大,因此单纯使用唐诗史料,会影响了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动摇历史研究和历史课堂“论从史出”这一基本原则。另外在“以诗入史,情景交融”型的讲授思路中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唐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如何快速处理艰涩难懂的唐诗,理解大量历史名词,这是否会导致课堂时间分配失衡,重点不明,是实际课堂必须思考的问题。
史料选取直接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笔者的教学设计中,同样要运用唐诗这一重要的史料,并且运用杜甫所作的唐诗贯穿其个人命运及“安史之乱”前后,此类史料的运用,分为两个板块,即“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在充分考虑初中生心理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精选诗篇,如下表1
值得指出的是,所选取的几首唐诗,其作者杜甫都是历史事件亲历者,即影响他创作的社会因素都与“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相关,这就避免了后人创作对历史事实的扭曲,而且采用的唐诗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为教材使用的唐诗,这是因为教材中的史料与教学重点及难点相关,具有启发性、补充性、典型性、情景性;二为简单易理解的抒情诗,避免课堂出现大量的艰涩难懂的古诗意象,明确历史课堂主题。
同时,在史料选取上,要注意史料多元化选择,除了文学作品唐诗以外,还引用了历史数据,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数字变化中得出史论,穿插入历史课堂中必需的学法指导。在讲述安史之乱过程的时候,还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从空间的角度,强化学生对安史之乱过程的充分认识。多元化史料的选择,既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加是贯彻了历史学研究中“孤证不立”的原则,用充实的史料引导初中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观。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老师把历史教育解读为“历史教育=情感体验+思想之旅”[ 李付堂:《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历史课堂不是平面的二维化展示,既不应该沦为没有史料依托的野史、史话和历史故事哗众取宠的地方,也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的地方,它应该是美丽富有活力,它建立在充足的史料之上,又充满历史故事的生动情节,它令现实的人们为它欢喜与悲伤,又为懵懂学子打开看待世界的视角,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进而化作实际的行动去改变自己与世界。
聂幼犁、郑流爱:《功德无量的事业——中学历史教育——著名学者聂幼犁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郭玉保.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李付堂:《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